冬至
(本年度第22个节气)
———————————
《冬至吟》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方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邵雍
节令时间
-12-:02:12
冬月(小)初七
三侯情况
一候蚯蚓结;
二候麋角解;
三候水泉动。
详细说明
太阳黄经为°。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
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
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
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
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节气详情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冬至节即一阳生,新岁实始。《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节气地位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人们还会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亚岁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十二辟卦:复卦,冬至一阳生。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从复至乾,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为阳息过程;从姤至坤,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为阴消过程。
五运六气
岁运:金运太过(太商)
司天:少阴君火
在泉:阳明燥金
客气(终之气):阳明燥金
主气(终之气):太阳寒水
———————————
所辖时间:
-11-22[小雪]
~
-01-20[大寒]
———————————
客主加临:
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
咳喘,甚则血溢。
寒气数举,则霿雾翳,病生皮腠,
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
———————————
气候特点:寒凉之气盛行,雾霾偏重。
易发疾病:人体容易感受寒凉而发生里寒疾病,容易出现咳嗽,甚至咳血吐血症状,应注意保暖,避免发生外感。
———————————
岁气主方:正阳汤。
白薇、元参、川芎、桑白皮、当归、白芍、旋覆花、炙甘草各一钱,生姜五片。
终之气,阳明加临太阳,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病生皮腠,内舍于心,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加苏子。
———————————
岁运主方:牛膝木瓜汤
牛膝、木瓜各一,白芍、杜仲、枸杞子、松节、菟丝子、天麻各七分半,甘草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老黄历
庚子年鼠年
冬月初七
年12月21日
庚子年戊子月戊戌日21
宜
订盟纳采
忌
嫁娶作灶彭祖百忌[戊不受田田主不祥
戍不吃犬作怪上床]
节气当日黑黄道黑道
天刑(凶星)
释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冬至,
十一月中。
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
《汉书》中说:
“冬至阳气起,
君道长,
故贺。”
—————————
《后汉书.礼仪》:
“冬至前后,
君子安身静体,
百官绝事。”
—————————
物候解释
六阴寒极之时,
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
阳气未动,屈首下向,
阳气已动,回首上向,
故屈曲而结。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
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
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
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由于阳气初生,
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
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习俗活动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广东潮汕的汤圆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汤圆:
先将绿豆、红豆、糖冬瓜、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四种甜馅料,将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做上记号。将四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
浙江嘉兴桂圆烧蛋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
至今,嘉兴仍然传承冬至吃“桂圆烧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的话会冻一晚上,半夜还会肚子饿。
红枣桂圆烧蛋制作
原料:桂圆干,红枣(可放可不放),鸡蛋,水,红糖/冰糖(可有可无)。
做法:
1.将剥好的桂圆干(和红枣)快速的冲洗一遍,放入煮锅内,加适量水。
2.用大火将桂圆(红枣)水煮开,然后调成最小火慢慢笃15分钟。
3.15分钟后,可见桂圆(红枣)已经如图一样泡开胀大了。
4.将鸡蛋直接打入桂圆红枣汤中,开中火将鸡蛋滚一分钟后,调成小火将鸡蛋再焖约1到3分钟
5.将汤盛出即可。
合肥南瓜饼
冬至过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饼,大街小巷弥漫着南瓜饼的香味,并且还有一句谚语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就是说过了冬至,就会夜短日常了,南瓜饼做法:
1.准备好所有食材。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拌匀。
2.把南瓜削皮去籽切成薄片放在碗中。
3.盖上盖子,把南瓜碗放入微波炉,分次转8分钟左右,直至南瓜软烂。
4.南瓜碗从微波炉中拿出,趁热加入白砂糖,搅拌均匀。
5.用汤匙把南瓜压成南瓜泥。
6.把南瓜泥倒入糯米和粘米粉盆中。
7.用筷子把南瓜和粉搅拌成雪花状,如太干可以稍微加入一点牛奶或者清水。
8.用手把面糊揉成光滑的面团,然后搓成长条,分成大小相当的坯子。
9.把坯子放在手中压扁。
10.放入适量的红豆沙。
11.把放有红豆沙的面团收口,轻轻地在砧板上按成饼状。
12.把南瓜饼两面沾上面包糠。
13.锅中倒入适量的植物油,放入南瓜饼,用小火煎至两面金黄色即可。
出锅后的南瓜饼放在厨房餐巾纸上吸走多余的油即可装盘食用。
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
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时、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冬令进补有三种说法:
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
二是在冬至前后;
三是三九天。
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正如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针灸通穴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起居宜忌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节气导引功
坐功:每日子、丑时,平坐,伸两足,拳两手,按两膝,左右极力二五度,吐纳,叩齿,咽液。
治病:手足经络寒湿,脊股内后廉痛、足痿、厥、嗜卧、足下热、脐痛、左胁下背肩髀间痛、胸中满、大小腹痛、大便难、腹大、颈肿、咳嗽、腰冷如冰及肿、脐下气逆、小腹急痛泄、下肿、足胻寒而逆、冻疮、下痢、善悲、四肢不收。
节令饮食
1.麻油拌菠菜
配料:菠菜1斤,食盐、麻油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开水焯熟,捞出入盘,加入适量食盐,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通脉开胸,下气调中,止渴润燥。
2.羊肉炖萝卜
配料:白萝卜克,羊肉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3.炒双菇
配料:水发香菇、鲜蘑菇等量,植物油、酱油、白糖、水淀粉、味精、盐、黄酒、姜末、鲜汤、麻油适量。
做法:香菇、鲜蘑洗净切片,炒锅烧热入油,下双菇煸炒后,放姜、酱油、糖、黄酒继续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鲜汤烧滚后,放味精、盐,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装盘即可。
功效:补益肠胃,化痰散寒。这道菜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高血脂患者更为适宜。
4.当归鸡汤
材料:土鸡克,当归20克,花生仁20克,红枣8颗,黑木耳少许,姜片3片。
做法:1、将土鸡清除内脏后洗干净,切成块状,飞水一边后备用。
2、准备瓦锅(当然是瓦锅炖汤营养好喝),加上2/3的清水烧开。
3、放入所有材料,先大火煮40分钟,然后转成中小火继续熬1个小时。
4、接着,起盖放入姜片和少许食盐,搅拌均匀后盖上盖子,大火煮5分钟关火即可。
功效:活络筋骨、活血散瘀,既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
5.淮山排骨汤
材料:淮山2根,猪小排克,姜、枸杞子、罗汉果适量。
做法:1、将排骨切成块状然后用水冲洗,洗去污血。倒入少许料酒搅拌均匀以去味。
2、淮山去皮后立刻洗净放入炒锅中,用油炒到有些黄色。用水泡枸杞。
3、准备瓦锅,放入排骨,开始大火煮,30分钟后放入淮山,接着放入姜片、罗汉果,炖煮半个小时。
4、最后放入枸杞,盖上盖子中火熬1小时即可,开锅食用前加入调味料。
功效:生津清火,补肾益气、养心滋精。
民间谚语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I声明信息:
本文相关素材选自网络,涉及内容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