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TUhjnbcbe - 2020/12/8 3:57:00
白癜风现在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zqbdf/170908/5683025.html
文学史概念“20世纪中国中国文学”:“20世纪中国中国文学”既是重构的学科观念,又是更新的文学史观。从学科重构来看,将晚清改良主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这三个政治历史时期的障壁打通,使习称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连成一个整体,基本上切合中国新文学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规律。从文学史观念看,它突破了《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规范,并对这种文学史观的基本内涵作了这样阐述:20世纪中国文学是“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最后,由这一概念涉及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其中特别突出了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启蒙文学。局限性:1)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个艰难曲折的漫长过程,决不会因世纪的完结而终止它的发展,故以“20世纪中国文学”来概括并不能科学地提示中国新文学的整体艺术风貌和完整发展规律以及持续延伸的流变轨迹。2)“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个限定性的时空观念。它将20世纪中国传统型的、大众型的、民族型的文学排斥在外,港台文学也不在视野之中,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更是被拒之门外。第一编近代文学文学革命的背景:内部1.忧患与承担:A忧患:甲午海战的败北,流血的戊戌变法,以及此后各种各样的反动势力的残酷压迫,使得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历经种种挫折,忧患成为百年中国文学的母题,使忧患与哀愁是百年文学的底色。“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种种激愤,强烈的危机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文学病”,然而也可说是一种财富。B承担: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克己复礼,仁政爱民,自晚清起,知识分子便致力于中国富强的理想,致力于启蒙、改良人生,中国文学担负起了“或救亡,或启蒙”的重担,“文学救国”,这是文学对于时代,对于民族国家的自觉承诺。严复等知识分子,希望以西方的民主、科学的思想,以西方的制度,挽救中国的困境,从此中国文学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他们从全世界、全人类的角度看到了变革在中国势在必行。C历程:从为人生到为社会,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普罗文学到完全粘着于意识形态与政治,到文革时期的自我摧毁,中国文学走向极端。2.近代知识界的形成:A知识分子角色转换: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分子一定程度上从封建政治体制中游离出来,严复、刘鄂等进入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他们清醒地意识参与到“尽变西法”的实践中,求“变”与“新”,变成法,新政治,新国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传统的发端。B报刊业的兴起:自王韬主笔的《循环日报》宣传“变法自强”始,而后康有为、梁启超年创办《中外纪闻》、年创办《强学报》、《时务报》等二十多种报刊,影响广泛。1报刊使知识分子得到“集纳”,达到“群”的作用。2传播近代知识,使人们开阔眼界,活跃了思想,打破了闭塞的视野,开始思考国家民族与个人,在先驱者的呼喊中开始觉醒,这是知识分子所承担的“启蒙业”。3它既是现代化的全民总动员的载体和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现代性”实践的标志。C学会的涌现,给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公共知识空间,学会兴办学堂、创立图书馆、购置科学仪器、出版学报和书籍等,影响很大。从年北京强学会为开端,此后三年间各种学会达六七十多个,到至年间,各结社达六百余个。3.翻译:1.林纾自至年,共译部,不下千余万言,他的翻译开阔了学人视野,提高小说地位,近代小说作家及翻译家,多半曾受林氏小说影响。2.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将现代自然哲学系统地介绍进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眼光和自强精神,影响了中国好几代青年知识分子。3.苏曼殊译英诗。4.周作人兄弟有《域外小说集》。新文学的诞生,受西方文学的影响非常明显。1西方文学的翻译,使中国知识分子开阔眼界,认识到西方系统的精妙的文化的存在。2西方文学的翻译,使得文学观念到作家地位,从表现手法到体裁、语言都出现了变革的要求和实际的挑战,暴露旧世界,宣传新思想,改革诗文,提倡白话,看重小说,输入话剧,现代中国文学同古代中国文学出现全面深刻的断裂。3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引进,导致了所谓“欧化”与“民族化”之间的矛盾,中国文学就是在这种“民族—世界”的横坐标和“个人—时代”的纵坐标的坐标系中形成张力,向前发展。4白话文兴起1时代需求:清末,中国受列强船坚炮利的侵凌,为抵御外侮,必须学习洋务;而学习洋务,必须开通民智;开通民智必须普及教育,古文则成了普及教育的主要障碍,因而口语与文字合一的要求,发展为“国语运动”。2古代白话小说:实际上水浒、西游、金梅瓶、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给中国的新文学建立了深厚的基础。先驱作家着意离弃传统文学,但无形中仍承受传统白话文的润泽。鲁迅小说即是西方文学语法与传统白话小说笔触的混合物。3官话的普及。清末中国已形成了广大的官话区域,“全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区域,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所说的话,是我们的语言基础。”(胡适)。4先驱实践:自19世纪始,黄遵宪、宋恕等就已经认识到改革文言的重要性。年,裘廷梁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张起“崇白话废文言”的大旗,树起了白话与文言二元对立的模式。此后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等开始汉字拼音化的尝试。5教育制度的改革:晚清始,以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为代表,体现出教育制度的改革。1产生了以白话文为阅读、学习、写作和科学活动武器的现代知识分子。2学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主体,开辟新文学的市场。3培养新的思维模式,现代审美心理机制。6王国维、章太炎、梁启超、刘鄂、曾朴等人的深思卓见近代先驱者们的一系列文学活动,成为新文学的又一种重要的实践资源。虽然他们的战略只在于谋求某一文类或文体的改良或功能的拓展,最终失败告终,但他们是文学革命的孕育者,也是对话者。“诗界革命”:1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虽在年由谭嗣同、梁启超、夏曾佑等明确提出,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早在二十多年前,黄遵宪早已提出诗界革命宣言:2内容:A黄遵宪在诗中表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以新思想新事物熔铸入旧风格,追求文学从载孔孟之道中脱离,追求自立。B他主张以俗语作诗,以古文家抑扬变化之法作诗。C他将现代的诗意置入旧诗之中,如“相去三万里,昼夜相北驰”。因此,从人格、风格、诗歌内涵上,他都近现代转型期的第一诗人。3意义:诗界革命实在是志有未逮,他们实际上为旧诗开阔了新领地,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了他面对现代文明时表达的匮乏。因此,其重要的意义或在于他传达了一种旧诗必须改革的信息。小说界革命:1原因:A晚清小说的兴盛得益于印刷术的发达、B林纾的西译小说、C以及“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当作是改良社会的需要而大加提倡,D晚清是一个将死未生的时代,社会黑暗,激起了作家们的创作欲望。2过程:虽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到年才发表,小说界革命实际应从的算起,因为在戊戌变法中,已提出了完整的小说界革命的理论。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年发表,是最早出现的新式小说。年,已经出现了国人创作的新小说。3内容:A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提出“俗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改良群治,必由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始”将小说纳入了政治变革和社会改良的实践课题之下。B这时的小说,也以“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格”的谴责小说为主,政治性很强,因此也隐藏着功利主义地利用文学的危机。C不过这时的小说仍是附属于维新运动,后谴责小说流入黑幕,狭邪小说流入鸳蝴。4意义:《老残游记》成为这一时期小说的代表。它运用写实主义的写法,将作者的审美情感投入,有着整体合理的结构布局,使用象征的手法,都为现代文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文界革命:1内容:文界革命的口号最早是梁启超在年《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梁启超评价自己在《清议报》《新民丛报》的文章,将之评为“新文体”,“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实际上是一种俗文体。以《少年中国说》为例,将欧西文思与俗语文体结合起来,实为一场文体革命。2意义:从文体革命到白话新文学是一个传递的过程,为白话新文学既提供了勇气,也提供了经验。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梁启超被攻击为“落伍者”。然而这是历史对他的单向度描述,这种单线型的思维,使我们思维简化,无法正确认识其复杂性的结果。实际梁启超既五四文化运动的孕育者,也是五四文化运动的对话者。孕育者:A梁启超是五四运动导火线的点燃者,年他正以个人身份在欧洲漫游。B他的新文体为白话前行开辟了道路;C他提出了“群”的概念,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来自于康有为的“大同”,但梁启超所指的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同时他重视人,个人,个人自由,将个人与民族结合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系。D在五四文化运动的过程中,他的《时事新报》文学副刊《学灯》在年给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以坚实的支持。对话者:A提倡改良,在《新中国未来记》中,他已经论述到了如果革命,中国可能同法国大革命之后相类,军阀混战,民不聊生。B提倡“化合”:美国之行后,梁启超更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弊病。他站在追求与反叛西方文明的中间,走西方之路不行,不走西方之路也不行,中国之路在何方?于是他认为要不依傍古代,也不依傍西方。“我物我格。我理我穷”。主张的是中西文化的认真的“化合”。然而在重大历史转折期,矫枉过正往往是必须的,因此梁启超不合时宜。他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五四爆发之时,他是五四的对话者,提供了思考的另一个向度。章太炎:1五四前奏:章太炎是革命者,同时也是学问家。他的《订孔》提出“六经皆史”,认为经学只是为了弄清历史,而不是“经世致用”,为五四打倒孔家店提供了思想资源。他的《菌说》从进化论出发,写人的进化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强调”欲“对于“礼”、“肉”对于“灵”的重要性,因此他是五四”人“的觉醒的前奏。(打倒)2不同:他在非儒学的传统领域寻找思想资源,复魏晋之古,从宗教中寻找道德。“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他揭露西方文明自由平等的虚假性,要从人心出发,建立人的内心秩序,以此来救国,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即立国之本的终极思考。(建设)3意义:在20世纪中国向西方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一是推动过程的人,二是反思过程的人,即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而章太炎给我们的启发,一是向佛道拓展传统思想资源,二是对文化的东方方式的深入掘进。王国维:在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之时,王国维正援引叔本华的美学来研究《红楼梦》。王国维受到叔本华的影响,用西方文化来反观中国传统文学,在追求现代性之外,提供了反抗现代性之源。A反抗现代性:叔本华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自在世界是非理性的、盲目的生活意志,这意志即人的欲望和情感,由此产生痛苦,以抑制痛苦的方法来解决痛苦,即为悲剧精神。叔本华的意义在于,在迷恋理性的西方文明中,他深刻地提示了西方社会发生的矛盾、危机、灾祸等等与理性的内在关联。在中国,实际上也有两个“西方”,一个是追求现代性的西方,一个是反抗现代性的西方。反抗现代性的思想在王国维、李金发诗歌、新感觉派小说和甲寅派理论等泛起几个极小的浪花,终于被澎湃的主潮所淹没。B境界说:王国维运用西方人本主义、非理性的理论重新观照中国传统文化。他着重的不是诗与现实的关系,而是诗与人本身的关系。“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而真即“赤子之心”。C他反对暴力革命,同时反封建,提出“人人为一目的”。他是启蒙的先驱,但他并不为唤醒民众,投入抗争,而在于终极真理,在于解脱痛苦。谴责小说:1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鄂《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2原因:从戊戌变法至年,人们对晚清社会的不满已经足以酝酿它在文学上的一次集中爆发。3特点:A鲁迅说谴责小说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B他们不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在儒家文化内部的调整。刘鄂的破船意象,以为“送他一个罗盘,便会走了,再将这有风浪与无风浪时驾驶不同之外,告知船主”,以调整来渴求道德与富强的国家。《老残》中的理想境界桃花山,诱人以善,和而不同,这是他对未来的想象。同时他抨击贪官希望通过文化道德的变革来改变国家现状,反对北拳南革,这是在当时对国家出路思考的另一走向。曾朴小说当中的傅彩云与夏雅丽,代表的是个人情欲和革命斗争,曾朴与刘鄂不同,主张从个情情欲中觉醒,为民族解放而斗。外部: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乘机发展,为新的文化和文学运动提供了物质阶级的基础。3、军阀政权一时又无力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思想政治比较松动,有利于突破常规的独立思想。4.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的迅速成功,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附: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怎样发生的?1背景:近代以来,居于正统地位的是桐城古文、选学骈文和宋诗派的诗,小说和戏曲则处于边缘地位。他们一味地固守传统的诗文理论,脱离现实生活,拒绝一切思想、新事物。成为中国文学与文化思想的严重桎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才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的。2.性质: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主要指戊戌变法时代的文学运动,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头10年。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黄遵宪等。它是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在文学上的直接反映,文学则成为了先驱们进行思想启蒙的主要工具和实现方式。3.内容:黄遵宪在“诗界革命”中提出了“我手写吾口”;梁启超等人发动的“文界革命”提出“崇白话,废文言”的口号;梁启超提出的“小说界革命”,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提高了小说的地位;“戏剧改良”也搞得颇有声势,春柳社和春阳社功莫大焉;而期刊为上面的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如何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与五四文学运动的关系?(1)部分主张延续:在指导思想上,西方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以及进化史观;文学思潮来源于西方文学理论译介;语言上,主张言文合一的白话文。(2)先驱者们的积极影响。(3)不彻底:不同处在于,改良运动提倡白话但并不反对文言,他们往往把“俗与雅”和“白话与文言”等同起来,认为通俗者如书报可以用白话,而文学则还是用文言。五四期间对文言文的反对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贯彻得十分彻底。第二编第一个十年文学革命的基本概念:一.文学启蒙的意义与矛盾根本矛盾:1救亡引发启蒙:启蒙的需求是由于民族危机而引发,目的也在于解救民族希机,是民族危机造成了现代与传统、新与旧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对立。2启蒙为了救亡:知识分子使文学自觉地承担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之蒙。通过干预灵魂来干预生活,使得文学借此走出象牙之塔,与民族与大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3救亡压倒启蒙:20世纪文学始终围绕着政治这一中心环节而展开,经常服务于它,服从于它,自身个性并未得到很好的实现,启蒙工作也来不及开展。4时代中心环节对文学思想性的要求,也左右了对艺术形式、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的基本要求,一种根源于民族危机的焦灼感,也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美感特征。表现:A思想理论上严复《天演论》为中国带来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社会体制上戊戌变法寻示社会民主之途。这些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的提倡者,身兼思想启蒙与文学启蒙的双重重担,将新文学提高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高度,将“现代性”赋予中国文学时,也为民族功利主义文学观,为现代文学的矛盾与危机,留下了隐患。如《新民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B胡适、陈独秀等五四先驱们,将现代与传统文学进行了二元对立式的划分。他们一方面过激地反传统,然而另一方面他们的目的在于国民性改造,从而改变中国社会面貌,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愤世忧国的文化传统,是对传统士大夫的固有传统的体认。此后陈独秀与胡适中晚年回归到传统文学的研究,也就可以理解了。C鲁迅与周作人将文学启蒙中的“现代化”内涵继续扩充并极大深化。他们循着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个方面展开,将人的现代化作为通向人国的途径,以立人而立国。然而他们同时发现,现代化的每一个过程都会对人形成严重的压抑,因此有了鲁迅对启蒙的怀疑,周作人躲入象牙之塔中。二启蒙复杂性的表现:1.思想的复杂性:A鲁迅与周作人的丰富和复杂性在于,他们从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主张“立人”,“尊个性而张精神”。但同时也有对现代本身的深刻怀疑,认为“进化”的每一个阶段又形成对人的严重压抑。B他们一面说青年胜于老年,显出乐观的历史信念,另一面则将历史描绘成永无止境的历史的循环,并将它作为历史的宿命,“现代中国上下的言行,每一行行地写在二十四史的鬼账簿上面”。2.主题的矛盾与张力:在坚持思想启蒙的主流文学叙事之外,事实上一开始就并行着对启蒙的怀疑、对现代化怀有深刻抗拒的多种叙事态度,也就主题的差异与矛盾。如新文学提倡的同时,鸳鸯蝴蝶派却承袭古典文学一脉,表现静态的市井悲欢人生。鲁迅《野草》中表现出来的深刻的怀疑主义。沈从文、老舍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对民间的留恋。抗战时期,“塑造民族新人”是作家们的共同追求,但同时存在张爱玲对日常生活的刻画,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生存怪圈的反思,构成一种“复调现象”。3.题材的多样化选择:由于知识分子在民族现代化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农民的觉醒事实构成能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命运及其互动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但现代文学的题材又是极为广阔的。鸳鸯蝴蝶派对才子佳人题材的延续,左翼早期的“革命+恋爱”都受其影响。同时,“回乡题材”中的批判眼光和乡愁情绪的伴随,都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国家现代化问题上精神世界的二重性。4.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文学形式的变革一直以来存在着同文学语言的民族个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矛盾。五四的“国语的文学”,实际上是欧化的白话文,却很大程度上不能被普通民众所接受。《讲话》以后文学形式的民间化,是在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总目标下实现的,最后形成了语言实践极端的民族化、群众化,偏离了现代化的目标。附: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三次启蒙文化思潮:1概念:启蒙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萌芽到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和皇权,以理性探索为核心原则,以个性解放为目的的文化思潮。2三次思潮:中国启蒙思潮依托于社会政治的变革,也因社会变革而中断,无法彻底完成。晚清时期、五四时期和年代末年代初。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正式打出了启蒙文学的旗帜,文学成为“新民强国、政治启蒙”的工具而备受青睐,并且启蒙文学的基本形态得以确立。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人的立场出发,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从梁启超的“群”,即民族和国家主义提到了人本主义的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