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回寻足迹二十八中国裁缝站起来了
TUhjnbcbe - 2025/3/10 19:54:00

回寻足迹(二十八)“中国裁缝站起来了”(年)

图文:赖海隆

.09.23

查阅94年的资料,我发现这一年主要跟中国裁缝干上了。

这一年拍了不少的时装表演,从舞台拍到街头,甚至追拍到天坛。文字稿件也主要是围绕中国裁缝这一主题来写的。

当时的摄影算得上是一门技术活,专业镜头都没有自动对焦,拍摄者在拍摄移动物体时,一边捕捉最佳角度、动作和表情,一边还要不停地手动对焦,一般的拍摄者没有一定时间的训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此外,还要自己在暗房冲洗胶卷和放大照片。当然,当时摄影部里有专门人员做这类事,但只要觉得这次拍的感觉不错,或能出几张作品,就不放心让别人干。当时,我干这类活已得心应手,且乐在其中。如果不是因为后面发生的几件事,我或许会在这行当里一直干到退休。

只说一件:当时部里有个老同志,约50多岁,姓马,和我同一个办公室。老马很競业的,忘了他分管什么了,但总是很忙碌。每次干完活,右肩挎着摄影包回到摄影部。因摄影包很沉,他不得不极力地将头,及整个身体偏向左边,这使得他右边脖子上青筋突起。

这一景象让我是否要干一辈子的摄影记者产生了很大的动摇。

不管怎么说,当时中新社摄影部的装备在整个新闻界里是一流的。我当时拥有一台尼康FM2和一台尼康F3,再加上若干定焦专业镜头,整个下来也要数万人民币吧。在当时万元户还属稀罕的九十年代,这套装备应算是很奢侈的。

最重要的是,当时专业柯达黑白胶卷随便用,没什么限制。这也可以说是我投奔中新社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惜的是,在这里贴出来的照片都是扫描过来的,其层次和质感完全失去柯达黑白胶卷所应有的品质了。

顺便说一句,这两台相机和所有镜头我至今还保存着。这不是侵占国有资产,而是当时所有离开摄影部的人的福利。

中国裁缝站起来了

--中国名师之夜时装展示会

一九八七年九月,中国首次组团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时装节和第五十四届女装博览会,中国的服装和表演令国际服装届权威人士跌破眼镜。法国舆论惊呼:中国裁缝站起来了!

其实,当时的中国裁缝正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离站起来还相去甚远。那么,七年过去了,中国裁缝真的站起来了吗?

在不久前落幕的九四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主办者意味深长地推出了一台中国名师之夜时装展示会。中国时装届的服装设计精英悉数参加了这台时装展示会,如时装设计前辈李克瑜、袁杰英等,年轻新秀刘洋、吴海燕、王新元、白薇、方静辉等。

在展示会上,设计师们竞相推出他们的得意之作,争奇斗艳,令观众大饱眼福。如袁杰英的红色海洋,吴海燕的重归故里,刘洋的蓝色贵族,方静辉的风拍沙城,梁明玉的南国魂等富有东方情调的作品都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颇值得一提的是,现任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的吴海燕,是中国年轻服装设计师中的姣姣者,她擅长设计丝绸时装,其灵感来源于历史鼎盛时期的都市衣着,浓郁的情调和面料本身的华丽相得益彰,显示出横溢的才华。吴海燕的作品《鼎盛时期》曾获九三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金奖,作品《远古情怀》荣获中国首届服装设计绘画艺术大赛一等奖。自一九八七年以来,她设计创作的百余套时装作品随中国丝绸总公司出访东南亚、欧美各国,并多次参加香港时装节和慕尼黑时装节。

来自广东的刘洋也是一位颇有才华的青年服装设计师,他的作品高贵典雅,颇具大家风范。刘洋曾荣获首届中国青年时装大奖赛一、二等奖,一九九一年获得香港国际时装节银质奖。他的作品还被选送参加法国国际博览会,并刊登于法国《妇女》高级时装杂志上。

近几年中国时装界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新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中青年服装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构思相结合,不断推出优秀的作品,已经引起了国际服装界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克服了创作条件艰苦、信息缺乏、面辅料单调等诸多困难的中国裁缝,必将走向世界,真正傲立于国际时装界。

展示服饰文化的内蕴和魅力

--九四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

刚刚落幕的#x27;九四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展示给观众的是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十六个国家和地区展出的琳琅满目的服饰精品,十多台气象万千的中外设计师作品展示,充分显现了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魅力。

由高级服装设计师史延芹担任脚本创作设计的中国历代服饰表演<昨日的辉煌>和大型时装晚会<风从东方来>,作为博览会的重头戏,在博览会开幕的当天推出。这两台表演,通过涵盖我国从原始部落、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的历代服饰代表作,刻意展示了中华衣冠王国的古老神韵,也展现了十五年来服饰发展的现代风采。

本届博鉴会的个人时装作品专场演示,除皮尔.卡丹和香港贸易发展局组织的<东成西就>的服装表演外,几乎为中国服装设计师所包揽。杜和、刘洋、梁明玉、吴海燕、王新元、徐小平、王化、刘安这些年轻的服装设计新秀,有的是自创公司、独立设计,有的在企业担当设计的顶梁柱,有的是美院的教师,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作品,令香港著名时装设计师邓达智边连连感叹,他一九八四年首次到广州作时装表演时,国内几乎没有形成个性风格的设计师。荣获首都设计家称号的杜和是北京雪莲羊绒衫有限公司的总设计师,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着痕迹地融入他的创作中,产品远销世界各国,也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吴海燕,擅长设计丝绸时装,她灵感来自于历史鼎盛时期的都市衣着,浓郁的情调和面料本身的华贵艳丽相得益彰,显示出横溢的才华。王新元,较早创立个人时装公司,目前在北京已有两家专卖店,他将企业看作使自己的设计思想具体化的途径,他设计的几百套富于时代感的服装日益进入广大女性的生活。像他们这样有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个性特色的服装设计师正日渐增多,并为美化人们的衣着而作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

中国服装设计协会和顺美时装有限公司,在博览会期间寓意颇深地推出一台中国名师之夜时装展示会,包括老一代设计师李克瑜、吴海燕、王新元、白薇、方静辉等人的作品。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呼唤着优秀的设计师,而一流设计师的成批出现,才会伴之以大量真正时装名牌的诞生。

在本届盛会上,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中国服装>杂志社,中央电视台经济部联合推出中国九四/九五秋冬服装流行趋势。这一预测,综合了欧洲流行情报,同时分析中国国情,归纳出欧洲联想、超前阶层和东土神界三个主题,又各以两例典型入手,从服装色彩面料、款形加以阐发,表述得相当细致,说明我国的流行预测水平有一定的科研实力。

本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国际性较上一届更为突出了,参展的海外客商来自十六个国家的地区的三百五十家中外企业。其中,香港展团阵容最大,参展企业达七十八家;意大利次之,参展企业达七十家。还有法国、美国、日本、德国、西班牙、菲律宾、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也派出展团。其中不乏国际著名的时装公司和设计师推出的新产品。

作为本届博览会的重要赛事之一--兄弟杯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较上届参与者更为广泛。报名者包括来自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以及香港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五百八十六名设计人员。经过严格预选和决赛,中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葡萄牙的服装设计师的作品获奖。由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一致将最高金奖授予中国广东设计师马可的参赛作品<秦俑>。在金、银、铜、优秀奖的十六个奖项中,中国服装设计师一举夺得十一个,充分反映了中国服装设计师的不凡实力。

当然,也应该看到中国服装设计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中国服装出口量虽居前矛,但基本属中低档服装,还有就是依靠来料加工。国内纺织业也还面临提高成衣档次的问题。

尽管如此,现任中央美院教授的袁杰英对中国设计师的未来却充满信心。她认为,中国设计师设计潜力大,实力强,而且服装从广义上讲是文化,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灿烂的服饰文明,这是设计师创作灵感的宝库,也是中国服装以鲜明东方特色走向世界的坚实后盾。

修长经典,高贵雅致,独具东方魅力

--中国九四、九五秋冬服装流行趋势

在日前举行的九四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中国服装研究中心推出了中国九四、九五秋冬服装流行趋势:造型修长经典、高贵雅致,显现出以往欧洲时装的影子;自然轻便的外观,粗犷超越的风貌,表现了现代城市新便装的活力;含蓄素雅的色彩给人以东方特有的新鲜感。

秋冬服装流行趋势包含三个主题:欧洲联想、超前阶层和东土神界。

高贵、雅致、经典的欧洲联想,灵感来源之一是古老的欧洲宫庭建筑。在色彩上,柔和的中性色调带有微妙的色彩倾向,灰绿、灰棕、灰紫,给人一种褪色感;在面料上,选用柔软、具有累垂感的棉、毛、羊绒面料,无光泽的花边和有光泽的丝缎、平纹细布、雪纺绸等;在款型上,具有柔和曲线和细长的外观,贴身长裙和垂感好的细长外套,马甲或无袖外套,优雅感的轻薄大衣。

欧洲联想另一灵感来源是巴黎时装之都的雅致和高贵。工艺精致的套装、大衣,具有流畅的线条。在色彩上,沉着的浅色调配以灰色或少量的深色。图案为典型的传统曲线纹样和自然花卉,流苏、花边、刺绣和透明纱配合使用。在面料上,选用柔和、细腻、雅致的面料,各种质地不同的单色面料搭配使用。

超前阶层的特点是简朴、自然、粗犷。工装和便装在朴实无华中透出时代感。在色彩运用上,冷暖深色调构成微妙变化;在面料上,选用粗纹布、厚实的帆布、斜纹棉布、华达呢、制服布等结实耐用的面料;在款式上,朴实的便外套,简练的款式带有上装、军装的味道,用于表现城市便装、长裙、背带裤、喇叭裤及大摆裤、长大衬衫外套、长至小腿的开胸大衣,注重长短、内外搭配。

超前阶层的另一大特点是超现实。不刻意雕琢,随意表现、任意组合的搭配,显得自然轻松。在色彩上,沉着、原始、质朴的自然色调,亮丽的颜色做点缀;在用料上,采用各种具有朴实、自然观感的棉、麻、毛、皮,使服装显得新奇;在款形上,超长或超短,各有特色,款式有些不合长规,怪诞而幽默,受大自然的启发,牛角、木材、皮革都变成了装饰品。

含蓄素雅的东方神界,灵感来源之一是红墙、黄瓦的故宫及中国传统服饰。在色彩上,是暖红色调,以土红、黄及棕为主调;在面料上,选择简练而富有内含的麻、棉、毛面料,做对比使用;款型修长,内外松紧搭配,并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服饰打散构成的方法,使服装富有内蕴。

东方神界的灵感另一来源是神采含蓄、华而不艳的北京故宫。在色彩上,蓝紫色调穿插暖灰色调形成对比;面料为棉、丝、毛;在款型上,注重内含和女性曲线,外观朴实,内含华贵,适当地运用旗袍的腰身和下摆处理,一字形布扣和盘式扣重新排列构成,更多地运用长裤和宽裤,给人一种东方神秘之感。

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对于九四/九五秋冬服装流行趋势这一预测,综合了欧洲流行情报,同时分析中国国情,归纳出上述三个主题,又各以两例典型入手,从服装色彩、面料、款型加以阐述,说明中国的流行预测水平已有了一定的科研实力。

世界服饰之风,正从东方扬起

--大型服装晚会<风从东方来>

中国,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服饰文化曾一度辉煌。那么今天,门户洞开的中国能否再创辉煌?

在刚刚闭幕的九四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上,一台大型服装晚会--<风从东方来>,令北京观众回味无穷。数百名模特精妙绝纶的服装展示,似乎在告诉世人:觉醒的中国正向世界大步走去,一股强劲的东风正吹向国际时装舞台。

一串风铃声伴着悠远的钟声,舞台上三道巨大的城门依次缓缓开启。一个高吭的女高音飘出,一队队模特从台上、台下数个甬道走向舞台中央,顿时,舞台变成了一个布料与色彩的世界。大型服装晚会由此拉开了序幕。

盛唐乐舞展示了古代中国服饰文化的骄人成就,在<胡旋舞>和<霓裳羽衣舞>中依次出现身着唐代服装服饰的模特,展示从宫庭、民间到艺术装的转化。婀娜的舞姿,精美的服饰,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

古筝乐起,台上五组身着旗袍的模特使人们看到旗袍的变迁过程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这便是构思独特的伊人清韵。

舞台上涌出五十六只旋转的小花伞,代表着九洲大地上生机勃勃的五十六个民族。绚丽的民族服装、服饰谱写了一曲高吭的<九洲大歌>。

<今夜星光>依次展示了吴海燕、杜和、徐小平、梁明玉四位青年服装设计师的作品,这些构思奇特、新颖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思和想象。可以说他们是中国服装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

在毛阿敏<与你相伴>的歌声中,刚刚在兄弟杯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上获得金奖的秦俑,神情肃穆地向观众走来。秦俑是由广州选手马可设计创作的,它再现了古代秦俑朴拙而威武的风采。这充分体现了中国选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台时装晚会上,还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九四/九五秋冬服装流行趋势>,修长经典的造型,高贵雅致的风貌,显现出欧洲时装的影子和岁月流动的印迹;自然轻便的外观,表现出现代城市新便装的活力;含蓄、素雅的观感,东方独具的风貌,表现出特有的新鲜感和现代精神。
  服装大师皮尔.卡丹作品表演是这台时装晚会的压轴戏,几十名模特出场展示晚装系列,显得格外高贵典雅。第二十次来到中国的皮尔.卡丹,这回不仅带来了写意性的设计作品,同时还推出了写实性的流行款式。

最后,晚会在风从东方来,让我们共祝这个曾经辉煌的古老国度,再次辉煌!的歌声中落下了帷幕。

方静辉与他的奇装异服

日前,一位来自广州青年服装设计师带着他的一批奇装异服闯入京城,举办了一个十分新鲜有趣的时装艺术专场。这位时装新秀似乎一心要使北京观众受刺激,用尽声、光、色等种种手段后,还嫌不够,又在展示会结束时抬上了一具棺材。这使得每个喜欢或不喜欢他服装的观众都对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很年轻,才二十六岁,名叫方静辉。

方静辉这次带来了鸟笼系列、绳子系列、唱片系列等七十多套时装,这些时装反映了方静辉近两年来对于时装艺术的奇思妙想。在唱片系列里,弥漫了一种怀旧的情绪;在鸟笼系列里,则表现了对自然的回归;在绳子系列里,更是对自由的大声疾呼。
  姑且不谈方静辉时装中所蕴含的意义,就其服装本身来说,方静辉善用本白作为服装的基调,做工相当精致,他的服装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筒洁、凝练、典雅。

方静辉一九九二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同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服装展示会。尔后到广州发展,创立了蓝天白云创作室。由于其作品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故被人称作具有前卫派风格的服装设计师。

历代服饰

梁明玉:红星毛泽东

梁明玉:南国魂

皮尔.卡丹

吴海燕:金旋异族

图为北京人艺当年10月上演的《蝴蝶梦》

戏剧导演牟森在京排演《与艾滋有关》

我与艾滋有关吗?周三晚当心情沉重的观众离开北京一家只能容纳数百人的小剧场时,大都想着同一个问题。

这家小剧场里上演的是北京戏剧导演牟森献给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戏剧一一《与艾滋有关》。这是一出直截了当的戏剧,没有剧本,没有故事情节,参加演出的人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戏剧演员,他们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

尽管全剧没有一句台词提到艾滋两字,但演出结束时,坐在记者身边的一位女教师惊呼:艾滋正威胁着我本人!

《与艾滋有关》是牟森于一九九三年在北京创建戏剧车间以来排演的第三部戏剧。此前他曾排演过《彼岸》和《零档案》。

此次排演《与艾滋有关》获得了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赞助。

(年12月写于北京)

青艺上演的《捉刀人》

姜文当年在杭州的活动。

宋氏三姐妹拍摄现场。

壶口瀑布漂流和走钢丝

北京街头

当年7月在北京观象台看彗星撞木星,正值世界杯决赛。看完决赛第二天返城时,满载记者的大客车下山时突然刹车失灵,而大部分人因前晚看球赛太困在补觉,对此险情浑然不觉,直到客车撞在一小土坡上,司机脸色灰白地扒在方向盘上,大家才如梦初醒。

同学王佳斌同行,可为此作证。

杭州掠影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寻足迹二十八中国裁缝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