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请宋委员为我们鼓盆而歌qaftfzkv
TUhjnbcbe - 2020/6/26 18:24:00

请宋委员为我们鼓盆而歌


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3月13日新华)一看到宋委员的大名,就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她那近乎完美的歌声,但宋委员(当然,还有其他委员)递交的这份提案,是不是也像她的歌声那样完美?对此,笔者不敢恭维。提案认为,增设繁体字教育,目的是要让小学生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这个出发点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从“根”的角度上看,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繁体字吗?显然不是。在繁体字之前,我们有了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甲骨文,此外,还有更为古老的结绳记事,根儿长着呢,提案如果能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文化之根的脉络才会显得更系统,更清晰。说到文化,再加上宋委员特有的社会身份,笔者很自然地要想到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歌曲。我们的歌曲是否也和我们的文字一样,有着渊源流长的文化之根?若是,它的根又在哪里呢?歌曲艺术,在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形成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的演变阶段。我国早期的歌曲,其内容往往和劳动生产紧密结合,在形式上多以即兴表演为主,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的一种朴实、纯真的感情宣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伏羲的“罟之歌”,有了神农的“扶犁之歌”,有了庄子的“鼓盆而歌”。而时下的舞台上,我们还能听到多少抚琴吟唱?还能品到多少古韵之风?就更别说敲瓦盆、舞兽皮、击石器这类更原始的表演艺术了。很客观地说,如今的歌者,大都只与出场费套近乎,什么劳动,什么生活,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正如有人担心,小学生不学习繁体字会隔断中国文化一样,我也担心,歌者如果不知晓中国歌曲的由来,不知道歌曲的根在那里,我们的歌曲岂不要成了无本之木,这歌,还能唱的下去吗?受宋委员为字寻根的启发,笔者也想提一个注定成不了什么议案的建议:那些以唱歌为业,或肩负着歌唱事业兴衰之大任的艺术家们,是不是也应该下点工夫,花点气力,担当起将中国歌曲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比如,搞创作的,别老是现代、后现代,也要兼顾一下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搞表演的,也不要总是热歌劲舞,最好同时来点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毕竟这些也都是我们的文化,如果写歌的人不去经常写,唱歌的人不去反复唱,没准他就找不着北,这怎么得了?有鉴于此,笔者有个小小请求:我们的宋委员能不能在聚光灯下,为观众抚琴吟唱,鼓盆而歌?——不因别的,也就为一个“根”字。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宋委员为我们鼓盆而歌qaftfz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