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清热药 [复制链接]

1#

中药清热药

北京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711.html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都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鲜竹叶、淡竹叶、夏枯草、鸭跖草、西瓜皮、荷叶、莲子心...


  第二节清肝明目药


  清肝明目药,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


  清肝明目药: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千里光...


  第三节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常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热发斑疹及温热病邪入营血、热甚心烦、舌绛神昏等症。热邪入于营分、血分,往往伤阴耗液。本节药物中,如鲜生地、玄参等兼有养阴滋液的作用,故在热病伤阴时,应用此类药物有标本兼顾之效。


  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症,如果气血两燔,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


  清热凉血药:鲜生地(附:生地)、紫草、犀角、牛黄、牡丹皮、赤芍药、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玄参、茅根、茅针花..


  第四节清热解毒药


  凡功能清热邪、解热毒,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的药物,就叫清热解毒药。热毒病症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等,由于火热痈盛、郁结成毒的病症。


  本节药物都能清热解毒,但由于各药性能不同,所以在应用上又各有特长,在应用于时必须作适当的选择与配伍。若热毒在血分,可与凉血药配合应用;火热炽盛,可与泻火药配合应用;挟湿者,可与燥湿药配合应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气药;疮痈属虚者,宜配补益药等等。但发斑、疮疡、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属于阴症、寒症者,则不宜使用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忍冬藤、忍冬叶、银花子、金银花露、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犁头草、山慈菇、漏芦、四季青、乌蔹莓、芙蓉花、芙蓉叶、白蔹、鱼腥草、野荞麦根、虎耳草、红藤、败酱草、鬼针草、地耳草、垂盆草、土茯苓、马兰根、射干、山豆根、马勃、橄榄、金果榄、白毛夏枯草、点地梅、一枝黄花、爵床、人中黄、人中白、淡秋石、白头翁、马齿苋、鸭胆子、橄核莲、小飞蓬、鸡眼草、叶下珠、绿豆、绿豆衣、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白英、龙葵、蛇莓、白花蛇舌草、凤尾草、猪殃殃、天葵子、藤梨根、猪胆汁...


  第五节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心烦口苦、小便短赤、泄泻、痢疾、黄疸、关节肿痛、耳肿疼痛流脓等病症。


  本节中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证。


  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胡黄连、龙胆草、秦皮、苦参、白藓皮...


  第六节清虚热药


  清虚热药性多寒凉,具有凉血退虚热的功效,适用于骨蒸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虚热药、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白薇、葎草...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则相适应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二、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三、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四、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其它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


  1.清心:灯心草(利水渗湿药)、麦冬(补虚药)


  2.清肝:桑叶、菊花(解表药)、芦荟(泻下药)、车前子(利水渗湿药)、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紫齿贝(平肝息风药)


  3.清泄大肠:马兜铃(化痰止咳平喘药)


  4.清暑:滑石(利水渗湿药)


  5.清热生津:茅根(止血药)


  6.清热安胎:苎麻根(止血药)


  7.凉血清心:丹参、郁金(活血祛瘀药)


  8.凉血祛风:凌霄花(活血祛瘀药)


  9.凉血消痈:络石藤(祛风药)


  10.清热燥湿:大黄(泻下药)


  11.清热化湿:海桐皮(祛风湿药)


  12.清热解毒:牛蒡子、菊花、升麻(解表药)、大黄(泻下药)、金钱草、垂盆草(利水渗湿)、虎杖、豨签草(祛风湿药)、羚羊角(平肝息风药)、甘草(补虚药)。


  13.清热消肿止痛:冰片(开窍药)


  14.清虚热:秦艽(祛风湿药)


  15.除热止汗:橹豆衣(平肝息风药)

中药学总论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

《中药学》四气五味

《中药学》归经

《中药学》升降浮沉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的含义

中药的品种

中药的命名

中药的分类

中药的产地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性能

五味 四气 升降浮沉

补泻 归经 毒性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用药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中药的服用法


  
  

中医传统治法

解表法 涌吐法 泻下法 和解法

祛风法 祛暑法 祛湿法 润燥法

理气法 理血法 祛痰法 驱虫法

固涩法 补益法 治痈疡法 消导化积法

开窍通关法 表里双解法 温里回阳法

清热泻火法 重镇安神法 平息内风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