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
配伍没有那么容易,每味药都有它的禁忌。
脾气大的人要处处忍让或者转身离开。
禁忌多的药要处处规避或者圆融处方。
往往脾气和禁忌会阻碍人和药的相爱和配伍,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为了白头偕老和死心塌地,为了能够好好相爱和配伍,双方不仅要磨合脾气,顺应禁忌,条件相似或互补,还得克服诱惑,疏远情敌。
其中,脾气和禁忌的阻碍作用可以对于热恋中的人更可以对于情敌。
脾气大的人和禁忌多的药傲娇得很,他们脸上似乎写着自以为是的两句话:
“我脾气大,请不要惹我!”
“我禁忌多,请离我远点!”
不过,还好,热恋中的人可以磨合适应,但是对于情敌简直是决绝地不可饶恕。情敌是同级磁铁,相互排斥,有多远滚多远!
正如张子和的《儒门事亲》里的“十八反歌”,刘纯的《医经小学》里的“十九畏”,连中药都会反对情敌和畏惧情敌,拒绝同框。否则,即便勉强在一起,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哪些中药是有名的情敌呢?
据记载,首先是十八反。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附: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五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是古人通过上千年对上千种中药配伍和临床观察得来的结论。古代没有化验设备,没有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全凭盲人摸象和中医哲学知识积累经验。对于中药的使用只有结论和抽象的原因,没有细到对化学分子,生命科学,病理毒理的研究。所以,对中药功效和禁忌的解释,古人只能用形象比喻,以一物阐证一物,而不能就药论药。
对中药的认识,古人们只能从性状(颜色、气味、断面、质地、大小、表面、味道)上像鉴宝一样,充分把人的器官作为鉴定中药的仪器,靠眼看、鼻闻、口尝、耳听、手摸、水试、火试等经验方法大体上把握。
对中药的研究,古人没有用到生化方法,在西方看来中医药是“伪科学”。但是放在现在来看,中医药很实用也很超前,先知道了问题的答案,拿来就用。等科技发达了,再去用科学的原理解释和证明过程,更好地用药。
这样看来,中医药的使用,从古代到现代还是无缝对接的。而不是,在不知道药物的生化性质的情况下连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方法都不尝试一下,不使用中药,等人病死。那样,只要有人生病,除非是自愈了,否则就得拖成大病,苟延残喘,和原始社会的人一样寿命短。
这样看来,中医药在古代的发展较于原始社会有较大的进步。
而中医药在现代的发展较于古代的发展也有更大的进步。
所以,十八反里有古人的智慧结晶,并不是杜撰的。现代科学佐证了十八反有临床意义。
医院的中药房里实习了很长时间。中医医师在开药方时,都会避免开到像十八反这种有冲突的药,另有中药房的专门人员核查药方,看有没有医师没有注意到中药情敌同在一张药方的情况,从而开错了的中药。倘若有,得跟中药房主任商量对策,不得擅做主张。
医师和中药房职工不光是对十八反很敏感,还得防火防盗防十九畏。根据记载,十九畏也是不能出现在同一张药方的。十九畏也是情敌,若是合用了,一种药物会抑制另一种药物,而出现毒性和功效降低和完全丧失。中药很专一的呢,一山不容二虎,情人只能有一个,有情人甲就不能有情人乙。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附: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逆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太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煿莫相依。
以上所列十八反、十九畏的药数,为多数医家所遵从的配伍禁忌。但在本草文献中有关相反、相畏的药物并非只有此数。一般十八反多超出此数,而十九畏则少于此数。
只是十八反和十九畏记载了著名的情敌而已,其他的情敌有的在打擦边球有的没有被广而告之。我们中医药爱好者先记住著名的中药情敌,有精力和兴趣再去了解其他中药情敌比较妥当。
关于中药情敌的界定历代医药学家和学者都争辩不少,有的认为十八反和十九畏不存在禁忌;有的认为反药同用,相反相成,能产生较强的功效,反而对于沉疴痼疾,只要运用得当,往往可收奇效。
事实胜于雄辩。根据对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现代人开展了一些药理实验研究。“不宜轻易否定”的呼声渐高。此外,还有的实验证明,十八反、十九畏药对人体毒副作用的大小,与药物的绝对剂量及相互间的相对剂量有关。
总的说来,对于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物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若无充分的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应配伍使用。若是配伍使用了,可能有问题;若是不使用,一定没问题。可想而知了,我们站在学术的角度应该弄明白具体能不能使用中药情敌的范围和案列,但是作为具体的遣药处方还是不用中药情敌为妙。
也就是说有些中药是情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END
本文由我刊征稿发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能代表本刊观点。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授权及商务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