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心所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所谓善心所,除了前文所说的引发“可爱果”,更直接的表述是能使得今生、来生都获得顺利、好运,所以名为善。这里的顺利一词,在藕益大师的表述中,原词是“顺益”,也就是有利于生命的圆满的因缘。如果只是有益于自己的享受,那也并非是“可爱果”,有可能是引发堕落的糖衣炮弹,这种情况看起来顺利,其实是阻碍了未来的成就、事业和修行。
以上是作为善心所的作用,如果作为善心所的特点来看,就是安隐,不动荡。从十一个善心所的表现来看,善又分为止善和行善。止善的意思就是通过制止自己的恶行来表达善意,行善的意思就是通过放生、布施等给予性的善行来释放善意。在玄奘法师的《成唯识论》当中,详细地将善分为了四种。
胜义善,也就是涅槃、真如的获得,这种善虽然不在十一个善心所当中,但是却可以通过善心所的增上来渐次获得。
自性善,是指某个行为在本质上就是善的,比如十一个善心所,本身就是善的,不需要附加任何条件。
相应善,就是根据自性善的心所,生起的相对应的善的心理活动,比如做错事,生起惭愧心之后,自己内心对于错误的检讨。
等起善,是说通过自性善生起的相关行为。比如说做错事情之后,生起了惭愧心,这种惭愧心使得我们能够主动向别人道歉,并在行动上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等起善。
通过四种善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善的十一个心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可以通过世间的有漏善行增上为无漏的胜义善的获得;启下,是通过善心所,引发出与之相关的心理思考和行为特征。
以修行的角度来说,这十一个善心所,是可以分别对治烦恼心所的,所以与烦恼心所以及随烦恼心所有着相互的对应关系。
1、“善”心所
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对治不信,乐求善法,而为业用。
所谓信心,是对于“实、德、能”产生无上的信任,能够深切地认可“实、德、能”这三种功德,也能够对这三种功德生起向往之心,于这三种功德之中可以获得内心的清净安隐。
所谓“实、德、能”,是对于佛法僧三宝的赞叹,赞叹三宝真实无碍,佛法所说皆为成就之真理(实),不仅相信佛陀所说之法能够救度一切众生(德),而且也相信我们自身具备成就圆满大道的真性(能)。
信心所对治的烦恼的是烦恼心所当中的“不信”。当我们对于佛法产生怀疑的时候,可以通过思维祖师的修学事迹,来增加自己的信心、坚定自己的信念。这种提升自己“信心”的修学方式古已有之,广泛流传的《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就具备这一作用。佛弟子要产生信心,要坚固信心,并非一朝一夕,除了自己对于教理的把握,还需要不断理解先师、高僧的行持,来对照自己的行为。“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善心所的第一位,如果不具备信心,很难再同一道德体系中,生起下面的十个心所。这就譬如找人帮忙,一起断除自己的障碍,那我们一定更愿意找值得自己相信的人,而不是在路边随意拉一个人来帮忙。对帮助自己的人和对方提供的方法,我们也要足够的信任,这样才能在自己世间或出世间的事业中有所获益。
这就是“信”心所的意义。
2、“精进”心所
精进者,于断恶修善事中,勇猛强悍而为体性。对治懈怠,成满善事,而为业用。
精进,在佛教当中,又被翻译为“勤”,在断除恶业、修持善行中,积极造作,其本怀是勇猛不懈的,对于善法和佛法有着孜孜不倦的渴求。这一心所专门对治的是烦恼法中的“懈怠”,以此来尽快成就我们的目标和善法。
修行就如这一心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不就是精进不断,否则就是懈怠散漫,没有中间选项,只能朝着目标不断前进。作为善心所的一部分,精进所代表的,是不断在善业和道业上努力,对于世间种种的贪求而生起的努力,并不属于精进的范畴。
要提起精进这一心所,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念死无常,传闻印光法师一直将“死”字贴在床头,提醒自己念佛不断、往生极乐。对比之下,我们大多数人就显得懈怠许多,甚至念念之间的既不是无常变幻,也不是发愿净土,反而是生活的养尊处优,这不仅在修行上无法进步,连福报的培养都有可能停止。
回首自观,“精进”是自己修行的照妖镜,是否在道业上前行,一望便知。
3、“惭”“愧”心所
惭者,依于自身及法生于尊贵增上,由斯崇尚敬重贤善,羞耻过恶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惭,通则息诸恶行,以为业用。
愧者,依于世间他人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由此羞耻过罪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愧,通亦息诸恶行,以为业用。
惭心所和愧心所,是要放在一起讨论的。
惭心所,主要是提醒自我暇满人生的难得或所修学佛法之尊贵,应当崇尚贤善,修身齐家,对于点滴恶事而不能为。专门对治的是无惭,以此来熄灭自己的恶念的想法、恶行的造作。
愧心所,主要是提醒自己,世间人都会厌恶没有德行、恣意妄为之人,我们应当拒绝暴力,具备羞耻之心而不要去伤害别人。愧心所主要是对治无愧,同时与惭心所一样,是为了熄灭自己的恶念的想法、恶行的造作。
通过这两个心所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惭心所主要是指我们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不该行恶法、起恶念,愧心所则是站在社会道德基础上,规定我们自己不该有违社会品德轨范。
《论语》当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遇到问题,多想想自己是不是有做了不合适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去要求别人,这就是惭心所。
《论语》当中还有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就要多多向他学习,见到缺乏德行的人或事,就多多回想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过错,是否会引起别人的厌恶,这就是愧心所。
我们将两者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惭愧心。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清规,我们对照自己的作为,就知道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佛弟子。佛和祖师都制定了相关的种种戒条、规章,其目的不是让我们去判断他人的好坏,而是多多想想自己的对错。增上惭愧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知道,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用来自己内省,而非判决他人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