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城烟水,同根生慧同慧短期禅修记 [复制链接]

1#

三、法门

禅修,如何让人接近智慧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儒家经典《大学》

我们先不谈佛家,我们来谈谈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第一要旨在“修身”。“修身”,绝不仅仅是常人以为的拿诸多道德诫条来要求自己,这样往往造成知道的多,做到的少;或者这般说、那般做。“伪君子”、“假道学”,往往就是这样被造就出来的!后人这做法,离儒家真意已甚远!

那么,修身如何修法?我们只用回到儒家原典,庶可知儒家本义。儒家“四书”之一《大学》中早就说得清楚,提出了一整套“止定静虑”的修行次第。

首先是“知止”。

古人有句成语形容得好,“心猿意马”,常人的心意,就如猿猴一般,张手乱抓,上下攀缘,又如力马一样,四处狂奔,竟无个停歇处!这样的后果,便是“意乱情迷”!理性混乱、感性糊涂。看问题只有眼前,没有远见,情绪常常不受自己管理,大脑常常指挥不了身体。这不正是普通人生命状态的写照吗?

如此这般,心中杂念太多,永远在向外追逐,而追逐欲望之路,永无尽头!从未向内求索,人们与生俱来的能量、智慧,就这样被内耗虚掷了,就算有所修学,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表面功夫,又怎能指望开启智慧?学到一点东西,不过是娱乐身体感官,对生命又有何裨益呢?

开启智慧之始,首先必须要改善这种状况。当然,一下子让人没有欲望和念头,显然不易,陈义太高,和者必寡。故前辈们提出,先把多念归于一念,制心于一处,把妄念“止”住。对常人而言,虚里混沌,没有一个目标,没有一个归宿,妄念是止不住的。禅宗所谓“千古一个系牛橛”,便是言此,想让狂牛停下,唯有拿一木橛,把牛绳钉在地上方可!这木橛,便是那“一念”所“止”处。

如何“止”法?只是“想”让它止,是不行的,因为,想法本身,不过又增加了妄念而已,正是“头上安头”,愈搅愈乱!

唯有用身体和意识的相互作用,才可能有所帮助。比如一般常见的观呼吸、数息、冥想、内观等。还有更入门级的法门,就是给自己的身体以一定地约束、训练,以达到返来影响心念的目的。比如大家经常听闻的瑜伽身体修炼、道家的导引吐纳、基督修士的苦行静思、儒家的端容正坐、仪礼规范,皆为此类。

而佛学的修证原则中,最基本的,就是“戒、定、慧”三学,其中的戒学,便如中华儒家所倡的礼制、礼学~“知止”,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由行为规范起点,往内影响心理,向外推广到立身处世,直至儒家所言“治国平天下”,再往上便是道家所言“天人合一”!

你看,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三家,实为一体,出世为佛法,佛法入世修行为儒学,介乎出世入世之间的,为道家。

而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亲近智慧的学派所共有的入门之法,都是这个“止”字,概莫能外。

所以,禅修的修行法,与世间学习法截然不同。世间法信息越丰富越好,变化越快速越好。禅修第一步则是关掉手机,不带杂书,彼此止语少言,先切断外缘,排除外来干扰,以便专心“对付自己”!伙伴们行住坐卧,皆有规矩,此所谓“四威仪”。我又在其中加上一些秘传心法以提升效果,比如,提示大家在走路时“拎起拳意”,把住道家太极拳拳理中的“迈步若猫行,落地如虎踞”……过堂饮食时,念兹在兹。抄经时,要“松肩坠肘”,不看速度,而要笔笔用心、刻刻用力。出坡时,放在当下……

修“止”的同时,还有个“知”字。“知”,是觉照的功夫。虽然每个人皆有与生俱来的智慧,但大部分人的一生,智慧并未曾发动,多是处在混沌蒙昧的状态。我们自认为精明,其实对自己的身心意识并无觉知,我们“无知”到何种程度呢?《摩诃僧祗律》中言,一弹指间,人就有个念头生灭!我们又能觉知几个呢?所以,觉照的功夫起来,人就有希望真正“清醒”过来,觉知自己的状态是“止”还是“未止”。“止”,好比“系牛橛”,“知”,则是那根“牵牛绳”,只有先抓住绳,才能找到牛,再来看如何系在橛上!

那么,在“知道”的基础上,才好做下一步“止”的功夫。慢慢地,把一点一点“止”的境界,逐渐连点成线,功夫由线再连成片。好比我的拳法师父所言:日常一举一动,都要带着拳意,行住坐卧,皆是拳!庶几可达“一心不乱”的境界。到了这一步,再讨论后面的“定”、“静”,及所得之“慧”,才有意义!

而这般修“止”修“定”,外形只是入门之径、邀月之指,重点其实在配合的内养功夫。当年,我的太极拳师父也曾言“练拳不念(拳)经,十年也枉然”,练拳动作若不带心法,便只是“太极操”。其实,拳法的外形只是心法的呈现而已。

而世间法许多所谓让孩子“安静”的做法,比如罚站、军训等,皆为有外无内,孩子此刻看来“静”了,其实心乱如麻。甚至许多“老师”毫不思考,一味蛮干硬上,从身体和精神上双重摧残孩子,最后得到的实为“死静”,身体与心灵地双重衰弱与死亡!诚所谓“毁人不倦”也!禅宗喻为“无脑痴汉、无水烂舟”!

而有内养的“止”“静”修得好,达到的状态就是经典上讲的“静若处子、动如脱兔”!要静时静,该动时动。还是拿拳法举例,世人都道太极拳慢——练拳时确实是慢——因为练习时不停要用拳经来调整身体,印证心神,师父说:单一个云手的外形,要认真纠的话,可纠出上千个错误!所以,初学者,太容易顾此失彼,哪里快得起来?但太极拳,又是我曾见过的打人最快最可怕的拳术!可以在电光火石间发力打碎内脏或把人击飞出去!

回到孩子身上,现在的孩子们,要么就是只动不静,要么就是只静不动,这都不是平衡的人格状态。

所以,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身、心、靈”三位一体地教育,而不可只执一端。禅修,就是从“止”、“静”的一面调理身、心,以逐步通“靈”的修行法门。以后,笔者将撰文讨论如何从“动”的一面来帮助孩子们成长。

(完)

===如果您觉得此文有帮助,欢迎分享===

点击右上角图标,选择“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查看官方帐号”、搜索“公民教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