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州市海珠区ldquo汇源大街小学 [复制链接]

1#

欢迎收看《走进广州瑶头乡》

海珠区“汇源大街小学”的前世今生

年1月3日,海珠区瑶头汇源大街小学教工欢送伍炳窝老师参军,拍了这张照片留念。当年的条件很艰苦,校舍就设在简陋的祠堂里,祠中的务本堂(祭堂)就是教师的办公室。45年倏忽而过。照片中的人已经全部退休。睹物思人,让人感慨万千。

旧照片

在美丽的羊城珠江南部马涌河畔,有一间因宋朝施夫人给太子哺乳而得皇帝恩赐的施家祠堂,于年创办为民间私塾,后被命名为“广州市第89小学”,再改名为“新滘中心第一小学”,年,新滘镇将学校移交当时广州八大区之一的河南区,河南区将校纳入瑶头街办事处,逐改名为“河南区瑶头小学”,年又改名为“河南区汇源大街小学”,年河南区改称海珠区,学校正式改名为“海珠区汇源大街小学”。

从施氏宗祠——新滘中心第一小学——广州市第89小学——瑶头小学——汇源大街小学

这就是汇源大街小学的“前世今生”!

旧照片

海珠区汇源大街小学坐落于美丽的馬湧河畔;瑤頭村汇源大街,毗邻繁忙的宝岗大道、学校创办于年、至今已有69年歷史!原名為瑤頭小學,年改為“新滘區第一小學”、是新滘区第一间公办小学、前身是“施氏宗祠”、将祠堂爱嚟做课室厨房。文革前做过大戏,演出的皆是省市粤剧团。当年的条件很艰苦,校舍就设在简陋的祠堂里,祠中的务本堂(祭堂)就是教师的办公室。七十年代中期,改造學校縁故祠堂切底清拆。靠近涌边的教学楼每到涨潮就水浸上不了课,令人烦恼、曾经试过在馬涌设简易游泳池、供师生游水。由于附近都没有什么学校,而且当时又算名校、好多附近地区的人都争相拥来诚心求学。当时是有留级要考试入学的年代,有个别落榜生家长泪洒当场、场面心酸!鼎盛时期-63年的时候有千几人,一年级有6个班!于年改名為汇源大街小学,年评为办学达标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53位教职工,学生有人。占地面积平方米,绿化覆盖率90%、校园内绿树成阴,环境幽雅。年评为“广州市绿色学校”,并获得“区评估二等奖”,年评为海珠区“区一级学校”,年申报广州市毽球传统项目学校,并成为海珠区毽球比赛的主赛场,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亦是曾经的足球强校,直到零几年还是海珠区5强之一。几经改变之后,已看不见祠堂的痕迹!

校庆当日的照片墙

当年,这所学校集中了不少右派老师,都是大学生不服从分配到外地而留在广州成为小学老师的!小小的一间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特别好!60年代就有2个学生考上广雅中学!汇源大街小学历史悠久,到近代还有老教师在校任教、甚至有个别老教师还教了两代人!瑶头汇源大街小学与汇源大街幼儿园,均是新中国广州市第一批公立的乡村学校和幼儿园,在60年代均有学生考上广雅中学,及有一女生夺得广州武术比赛的等级冠军!电台主持林伟栋,也是汇源大街小学的校友。

笔者身为瑶头人,庆幸入读汇源大街幼儿园,与汇源大街小学。

在校时赠送的宣传册

——精彩继续——

70周年校庆当日!众多校友回到母校,著名演员卢海潮也受邀亲临现场,并唱歌助兴。

瑶溪赵氏

一个潜心研究、挖掘广州河南瑶溪历史文化的地道瑶溪人,赵宋皇族,天潢世裔

瑶头村,古有窑而名,瑶溪之名也如故而名!今晨落红覆水,残花铺路,冬晨晦暗,待月未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