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小柴胡汤是怎样被ldquo用错r [复制链接]

1#
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181209/6703361.html
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181209/6703361.html

导读:本文探讨了小柴胡汤及柴胡的使用剂量、适应症等,同时,黄绳武先生还讲述了自己的一些用药经验,值得学习。

辨证用药固然重要,然用药之剂量尤为关键,组方的药味相同,药量不同,其功效迥异。

如《伤寒论》中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日本人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一语道出真谛。

如辨证精当,处方用药丝丝入扣,惟剂量之多寡被忽视,不但达不到治病之目的,反而变生他症,更有甚者,妄以重剂以取速效,结果功未获奏,害已随之。

临床上如此种种,屡见不鲜。

这个病例,你会用什么方?

余曾治一女子,年方十八,素月经不调,经行淋漓不尽。

突经行发热,已发烧7天,体温均在38.5℃左右,两太阳穴痛,口苦,身痛以胸胁为甚,月经量少,色黯如渣,大便溏,小便黄,舌质黯红,苔白腻,脉弦细数。

曾服感冒冲剂、清热解表汤药,后又疑是病毒感冒,服病毒灵等均无效。

余观之,素经行淋漓难尽,必重伤精血,经期发热,无恶风、鼻塞、咳嗽等表证可言,此前欲从汗解,然解表之药辛而发散,伤津损液,重虚其虚。

经行之时血室正开,经期精血外泄,肝血骤虚,外邪乘虚而入,与正气相争,搏于血室,虽无腹痛、经断,但经行量少,色黯如渣,且伴口苦,两太阳穴痛,胸胁不舒,可见病在少阳,热入血室,但血结不深。

热入血室一证,且有血结,但不宜一味活血攻破,恐伤正气;虽有外邪,不宜辛散解表,恐发散伤阴,只宜和解,当务之急在于透邪外出。

拟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荆芥炭引血归经,治月经淋漓不尽,赤芍清热活血,直入血分,治其血结。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荆芥炭6g,生姜2片,大枣5枚,*参12g,甘草6g,赤芍10g

复诊时结果如何?

第三天复诊,体温仍在38℃以上,仅腻苔消退,余症有增无减。

药证吻合,缘何不效?

余细问病者,方知当天服第一剂药后,体温略有下降,身胸亦觉舒展,患者治病心切,第二天连服两剂,故今晨体温升高,余症增剧。

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余细细琢磨,柴胡功效甚多,其用多途,然取用不同之功效,其用量应随之而异。

疏肝解郁只宜轻量,升阳举陷亦应少少与之,解肌退热又宜重剂,虽言重剂,但亦不可过量,且因人而异。

叶天士在疟门例中均弃柴胡而不用,认为柴胡劫肝阴。

余认为柴胡虽性苦寒,但从升降浮沉来说是主升主浮,升散之药至少不养阴,过服柴胡必有耗阴之弊。

况患者本已津血大伤,现又过服柴胡,何能托邪外出?

观其仍口苦、胸胁痛、两太阳穴痛、小便黄,可见病仍在少阳,必变其法而治之,非大补阴液,不足以培补耗损、托邪外出,必滋阴之中行和解之法。

处方:白薇10g,玉竹12g,青蒿10g,赤芍10g,荷叶一小块,晚蚕砂10g,生牡蛎10g,连翘10g,甘草6g。

今去柴胡改用青蒿,亦入少阳之经,舒肝气透少阳之邪外出。青蒿味苦性寒,气禀芳香,芳香药物而具苦寒性者,除此别无他药,适用于血虚有热之人,而无劫阴升肝阳之弊。

白薇凉降,入肝经,清血热退烧又利小便。

余在临床上对肝郁化火者,往往用白薇消解肝经郁热,亦能治邪在半表半里而兼阴虚者。

明代《本草经疏》载有:“凡温疟、瘅疟,久而不解者,必属阴虚,除疟邪药中多加白薇主之则易瘳。”

玉竹柔润,味甘多汁能养阴生津清热,玉竹、白薇,乃治阴虚外感之加减葳蕤汤主药。

以上三药同用,意在滋阴与透邪并举。

赤芍活血;荷叶清香,清热散瘀;晚蚕砂本为燥湿祛风之药,余用来治全身肌肉痛,其效甚捷;生牡蛎除胸胁满痛;连翘清热治咽痛,又利小便。

服药后体温连连下降,第二天体温正常,阴道出血转红,三天后余症消失。

余特将此例记之,略附管识,以为借鉴。

注:本文发表于《黄绳武妇科经验集》,梅乾茵编著,年4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