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慢郎中rdquo治疗急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价格 http://m.39.net/pf/bdfyy/bdfzj/

中医是个“慢郎中”,对慢性病的治疗有着一定的优势。这种看法不仅民间广泛流转,在医疗界也影响深远。但是目前血液病的中医药治疗取得成果已彻底打破了千年来对中医的保守成见,粉碎了“慢郎中”压在中医头上的枷锁。

血液系统疾病大多为疑难、危重、急性疾病,治疗难度大,生存期短。人们谈“血”色变,虽然目前医学发展很快,血液病的治疗有了很大的突破,但药物的毒副反应仍然不可避免。既能有效的治疗疾病,又无毒副反应的治疗,是临床血液科医师长期追求的理想。

在我从医的2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有幸得到中医血液界二位名医——吴翰香教授、黄振翘教授的亲自指点,使我对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临床实践能力和中医理论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使我看到了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强劲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在跟随名师的临床学习中使我感到我们离理想目标并不遥远。看完以下二个案例,我想你将会与我产生共鸣。

案例1: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来势急骤,病情凶险,必须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在以往概念中病人必须进行化疗,但化疗的毒副反应也是强烈的,很多病人不是死于白血病,而是因化疗后的感染、出血致死。

但有了中药砒霜中提取的砷剂,挽救了无数个白血病患者,使得白血病的生存率大大的提高。但砷剂对白血病的治疗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它仅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诱导分化的作用。怎样使得化疗毒副反应减少,并能减少化疗的次数,但又能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呢?

记得6年前我接诊的一位30多岁的男性病人,当时他完全没有病容,神采奕奕。我纳闷:他来看什么病呢?一问病史才知道,他是吴翰香老先生的一位老病人,因吴老年事高停诊后,介绍我继续诊治。

该患者已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2年,从得病初就在吴老先生那儿治疗至今,患者告诉我,他化疗不到一年,仅仅做了4、5个疗程,一直以中草药治疗,复查骨髓均达完全缓解。我觉得这是一个中药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很成功的案例,我就请患者下次再诊把以往的病史资料带来,以便我学习。二周后,病人复诊带来了以往的详细病史,诊余,我认真翻阅。

患者年9月,医院诊治,经骨穿等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曾以阿糖胞苷、长春新碱联合化疗1次,骨髓提示:完全缓解,又以原方案巩固治疗2疗程,单用阿糖胞苷2疗程,之后未再化疗,患者病初除化疗外,在化疗间歇中来我院血液科门诊以中医药辨证治疗。初诊时患者形容憔悴,咽痛,全身情况较差,舌红,苔白厚腻,脉沉细。

吴老先生认为急性白血病的整个病程中出现的正虚邪实的现象,与《圣济总录》记载的“急劳”极相似,故临床上可按“急劳”辨证论治。其发病初期,热毒炽盛,或痰热壅滞,或热极生风,经化疗后,由于毒药杀伤,邪毒虽去大半,气血亦随之而虚。

所以在对该患者初诊辨证中考虑血癌经过毒药(化疗)攻伐,元气大伤,阳邪侵袭,暑湿交织,治拟健脾补气,燥湿和胃,同时佐以清热解毒。药用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苍术10克,厚朴6克,陈皮9克,甘草9克,藿香9克,佩兰9克,金银花15克,连翘9克,牛蒡子15克。水煎日1剂,早晚温服。

患者上方治疗1月后咽痛,舌苔厚腻等全身症情有所好转,再诊时,减去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厚朴、藿香、佩兰,加强扶正治疗,用药加用黄芪、枸杞子。之后患者健康状况良好,体力恢复,舌暗红,苔薄白,脉虽细但较前有力。

吴老先生考虑患者气血渐复,阴阳趋于平衡,治拟益气补血,填精补阴生髓。药用生地15克,当归15克,天门冬15克,黄柏10克,川芎5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太子参15克,青蒿10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水煎隔日1剂,早晚温服。

病程7年后,减少了服药天数,治疗以补气补血,调补阴阳,填精生髓,方用四物汤、三才封髓丹加减。

急性白血病通常治疗顺利的病人也需要经历3-5年的化疗,一般须进行15-20个左右化疗疗程的治疗,这一病案中患者只经历了大小化疗5个疗程,历时不到1年,什么治疗使他减少了化疗的疗程?使他能无病健康的生存?毫无疑问,中药辨证论治在这个病案中有着其他药物无法替代的有效作用,它不仅能减少化疗的毒副反应,又能有效的减少病人化疗次数,这样使得因化疗而死亡的危险大大的较少,使得生存期得到了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结合该患者的病例的学习,我又重温了吴老先生大量病案总结著作《吴翰香论治血液病——个案回眸》,其中有较多的类似病案,使我对中医药辨证治疗血液病充满了信心,中医不仅仅是对疾病的调理治疗,更重要的是对疾病根本进行治疗。该病人目前仍然每月复诊随访1次,血常规正常,方药以上方为基础,随诊加减,每隔2日服药1剂。

案例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血液病中高死亡率疾病之一,它的死亡率不低于白血病,由于病人早期出血、感染严重,西医治疗中又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使得症情错重复杂。

在中医血液界也流传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说法。因为临床文献报道及我科以往动物实验、药理研究中证实,中药中的温阳药能促进骨髓增生,而出血、感染患者必定存在肝火伏热或外邪毒热,所以不可用温阳之品,以免助火动血,治疗相当棘手。也一直困惑着我临证用药。

年我有幸参加全国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学习,跟随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血液病专家黄振翘教授,得窥黄老先生得临证辨证精华,使得这一困惑迎刃而解。

黄老先生认为脾为生血之本。《冯氏锦囊秘录》中指出:“盖脾胃既为气血化源,而药物之滋补亦必仗脾胃运化而始得。”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虚在先,由于误治失治、烦劳过度更伐其肾脏,故脾虚及肾,另外,外邪、邪毒损髓耗血而致肝火伏热。病久又必夹瘀血。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机必损其脾肾精气,髓枯血竭,肝火伏热,甚至夹有瘀血。如在治疗中一味追求温阳生髓必定助火动血,以至耗伤精髓,伐其化源,气血不生,尤其对肾阴虚、肝火伏热型病人更难恢复。

黄老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血虚1号方”(生黄芪、*参、当归、制首乌、白芍、黄连、炒丹皮、补骨脂、仙灵脾、陈皮),采用肾肝同治,补血治本,泻火治标,补泻兼施的原则,以滋肾为主,化阴助阳,结合泻肝凉血,清泄伏热的治法和方药进行施治,这样既无耗精损血、动血、出血之弊,又有利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恢复。这一理论、方药在我的临床实践应用中得到有效的应验。

4年前接诊一位中年男性病人,就诊时齿衄、皮肤出血症状严重,外院骨穿及外周血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已予以环孢菌素,大剂量皮质激素、安雄治疗,血WBC1.0×/L,Hb55g/L,PLT8×/L,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根据四诊辨证为脾肾两虚,兼有肝火伏热,治拟健脾滋肾,清泄内热,凉血止血。在血虚1号方中加入水牛角、仙鹤草、茜草、生槐花以加强凉血止血,病人服中草药同时,10天~14天输红细胞悬液,待出血减轻后,上方减去水牛角、生槐花以免凉血止血过度而致瘀血阻于脉络,而致反复出血。但治疗中仍不离清肝泻火,以免肝火伏热内动,迫血妄行。

2月后患者无明显出血,有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淡红,苔少,脉细。从患者的表象中可以看出患者患者经清肝泻火,养阴凉血治疗后,虽有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腰膝酸软,脾肾阳虚表现,但手足心热,舌淡红,苔少,说明肝火余热仍未清,治疗当阴阳双补,方中加入巴戟肉,且黄芪、太子参用量加至30g,以加强补气温阳的功效。

再2月后患者血象时高时低,自觉头晕乏力,无齿衄等出血症状,畏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辨证为脾肾阳虚,气血亏虚,治拟治拟健脾,温肾益气生精。药用处方:*参3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赤芍10克,川芎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熟地15克,麦冬10克,肉苁蓉10克,附子先煎6克,肉桂后下3克,仙灵脾20克,巴戟肉10克,补骨脂10克,黄精18克,大枣15克,仙鹤草30克,甘草10克,陈皮6克,木香6克。水煎日1剂,早晚温服。

患者病久,经长期治疗中清肝泻火,养阴凉血,余邪伏热已清,津血逐渐充润,症情及舌脉显露脾肾阳虚征象,故辨证治疗上,侧重温补脾肾,药取意于十四味健中汤。方中*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补气,当归、白芍、赤芍、川芎、仙鹤草补血养血,附子、肉桂、仙灵脾、巴戟肉、补骨脂、黄精温养肾阳,熟地、麦冬、肉苁蓉培补肾阳,取其“阴中求阳”,甘草、陈皮、木香调和诸药,芳香理气醒脾,使得整方补而不滋腻。

患者另继用安雄,环孢菌素,停用皮质激素,加服自制健脾温肾的中成药,复方参鹿颗粒促进造血恢复,及特尔立升白,不定期输血支持。血象逐渐上升,趋于恢复正常。并于年7月以后未再输血。08.02.15WBC2.1×/L,HGB96g/L,PLT25.2×/L,目前仍于门诊随访中。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灵魂,尽管我们现代的中医师必须掌握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技能,但在治疗上必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不能迷信现代药理的结果采取简单的辨病治疗,这样必将使自己的临床思维走进死胡同,这个病案充分证明辨证治疗的重要意义。也进一步证明对血液病中疑难、危重病人中医药的治疗明显优于单一的西药治疗,尤其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西药无法达到的境界。

因此作为现代中医师应在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寻找中西医结合的契入点,发挥中医的优势,以期使自身在血液疾病的治疗中的中医理论上有所创新、建树,在临床疗效、学术水平又突飞猛进的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