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三代用药经 [复制链接]

1#
中医怎样治疗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白BAIWEI薇

清虚火,除血热,善治低热虚烦及漏下

壹性味功效

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性味:苦、咸、寒,归肺、胃、肾经。有清热、凉血、育阴之功。

贰古今文献

《神农本草经》:“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痋,温疟洗洗,发作有时。”

《名医别录》:“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陶弘景:“疗惊邪,风狂,痓病。”

《本草纲目》:“治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

《本草述》:“主治瘛疭虚烦。”

叁临证心法

白薇在临床上应用不广,但此药在《本经》《别录》中都曾收载,而仲景亦用之,可知是世人不知此药之妙用而使明珠蒙尘,非其药效不佳也。白薇的主要功效是清虚火,除血热,亦即清热凉血,另从历代医家应用白薇的经验看,还有养阴之效。笔者学习名家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主要将其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清热养阴治虚烦

现存史料中,最早使用白薇入药的是医圣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中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的竹皮大丸,由白薇、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组成,具有“安中益气”之功。尤怡言此“安中益气”,乃指白薇“性寒入阳明,治狂惑邪气,故曰安中益气。”方中白薇实即针对妇人产后血虚,阳浮烦乱,因其能利阴气,清血热,故而有此效应。后世之“白薇汤”治产后“郁冒血厥”,也是用其清血中虚热而抑阳气之亢。国医大师张志远介绍,《小品方》中有二加龙骨汤(白芍、白薇、龙骨、牡蛎、甘草、生姜、大枣),治疗虚热内扰所致心烦、惊狂、身热、失眠,能安神退热,故认为此药有清虚烦而安神助眠之效。笔者学习张老经验,常用此药治疗虚烦失眠,发现其与栀子相类似,但无栀子泄下之弊,且有养阴之功,是其特色。如治疗一更年期综合症患者,心烦失眠,性情急燥易怒,舌红,脉弦细。首诊用滋水清肝饮合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生龙牡。服用二周后有效但夜眠仍差,心烦减而不除,遂于前方中加入白薇15克继续服用。患者服药后心烦减轻,睡眠渐佳,后调理月余而安。

2.清热育阴退湿热

本品清热育阴,兼有透发之性,故用于阴虚内热的低热或热病后期阴液已伤、余邪未尽之低热。《通俗伤寒论》中有“加减葳蕤汤”(玉竹、生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灸甘草、红枣),治疗阴虚外感风热,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不多,咳嗽,心烦,咽干,舌红,脉数。方中白薇意在清热而养血益阴,并有清解血分之热外透之意。据此,笔者常将白薇用于治疗阴虚或外感后阴伤而低热不退者。如治一50岁女性患者,肺炎后低热不退两个月,体温波动在37-38℃之间,午后开始发烧,子时即退,次日复作,伴咽干口苦,不欲饮食,恶心不吐,大便干结,休重下降5斤多,舌红苔薄白而干,辨证属少阳不和,余热未清而阴津不足,药用:柴胡18克,黄芩12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北沙参10克,青蒿20克,炙鳖甲10克,白薇20克,生石膏40克。服药3天后热渐退,1周后热退静而病愈。

3.清热凉血止漏下

《别录》谓其“疗伤中淋露”,《本草经疏》释曰“疗伤中淋露者,女子荣血不足则血热,血热则伤中,淋露之候显矣。除热益阴,则血自凉,荣气调行而前症自瘳。”由于此药能入血分清虚热,故对于月经先期及漏下之疾,属于胞宫伏热者,可以用之。张志远先生用白薇、黄芩各15g,小蓟50g,鸡冠花15g,治疗功血,或月经来潮淋漓不止。笔者也曾以此组合入药,加入补气之黄芪、人参、炙甘草,另加桑叶30g、三七6g,效果颇奇。

肆用药眼目

1.用法用量:本品内服,以10-15克为宜。

2.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有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配合大枣可以减轻或预防此类症状出现。本品治疗虚热有效,而对于实火所致的发热,则无退热之功。另外,本品可入血分,对于病邪表浅,外感初起之证不宜,不可贸然应用。阴虚外感证早期可以应用,但必须与透表之药相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