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肤科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492.html幸福东台官方
年,他主持研究的天麻素在昆明制药厂生产;年,他参与研制的宫血宁在云南白药厂生产。截至年,此类药物总销售收入近10亿多元,工厂创造利税超2亿多元,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同时,他的其他成果如薯蓣皂素、秋水仙碱也在云南相关生产上长期应用,效益同样十分显著。
此外,他还支持创建了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植物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带动了我国植物化学和植物资源的发展。
49年扎根云南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研究
周俊49年来扎根云南,长期从事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的研究,特别善于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将成果应用于云南的生产发展,如他主持的著名滇产中药天麻、三七、重楼、薯蓣等项目,皆在云南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他率先在国内用近代技术系统地开展植物配糖体、云南白药和植物环肽的研究。到年止已发表学术论文篇,累计引用次,出版了《橡子》和《中国油脂植物》著作,已授权专利1项,发现新化合物多个和若干个具有应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周俊指导研究了天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离获得50余个化学成分,发现新化合物8个,发表研究论文10篇,从中发现了治疗头痛、镇静的有效成分天麻素随后进行了天麻,素全合成研究,到年底,共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近年销售额升至0万元;此外他还发现了数个新三七皂苷,此为国内第一次在人参属的植物化学研究结果,这为三七的物质基础与应用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自年云南白药厂开始生产宫血宁至今,形成云南白药集团的主要产品之一,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年上市至年,累计销售收入达5.6亿多元,实现净利润1.89亿元;年,他针对国家亟须合成甾体激素和避孕药原料薯蓣皂苷元(即薯蓣皂素)的国产原料的情况,主持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发现盾叶薯蓣、正三角叶薯蓣及黄山药为合成甾体激素的理想原料;他于~年完成用于治疗痛风的秋水仙碱,国产资源丽江山慈姑和嘉兰的化学和生产工艺研究,并研究了丽江山慈姑和嘉兰作为秋水仙碱生产的原料工艺。
周俊善于从研究中发现规律性事物,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如他在国内较早创造性地开展将植物化学成分与亲缘系统以及地理分布相结合的研究。
年,他和吴征镒院士等发表了人参属植物和三萜成分和分类系统、地理分布的关系,首次从化学上提示三七与人参和西洋参的皂苷化学组成近似,在植物形态上人参、西洋参和三七的根茎是直立型根茎,化学成分不随地理分布而影响。这一研究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药用界采用,澄清了人参属植物研究上的混乱,从而推动了三七及人参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年,他与贾良智教授合作,组织全国20多个研究单位对我国主要油脂植物的分布和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报道了科属种油脂植物的形态特征、产地、生境、种子或果实的油含量、油脂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的组成。编写成《中国油脂植物》,这是我国迄今关于油脂研究最全面的专著之一,该专著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提出麻风树(小桐子)可代柴油的观点,麻风树(小桐子)植物柴油是目前关于生物能源研究的热点之一。另外根据该专著的研究结果,青刺果油和云南松子油已在云南开发为保健食品。
周俊善于在研究方法上创新,如环肽的新检测方法等。他最早在国内系统地开展植物环肽研究,建立了植物环肽的检测新方法,发现新的植物环肽60多个,并首次发现植物环肽配糖体,在国内最早用直链肽和太子参粗酶进行了太子参环肽(HB)的环化合成并取得了成功。目前他还想在神经系统天然药物方面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成果不是我一个人的,这是团队努力的结果。”7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俊先生喜获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记者对他进行专访时,他一再强调各项科技成果是集体的功劳。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在发言中提到云南需要科学;同时,云南也是科学工作者大有作为的地方。你认为云南应如何吸引高级科研人员?
周俊(以下简称“周”):云南目前还不是一个高科技人才非常集中的省份,而且这里有生物、气候、地形地貌、矿产的多样性,因此说科学工作者在云南会大有作为。但除了资源优势,云南还需要更多吸引人才的政策,让人才能够长期扎根云南。现在有很多科学家都把家安在了云南,在这里坚持不懈地搞研究。我不相信走马观花地到云南转一圈就能够出成果,我本人也在云南工作49年了。而云南坚持人才强省,坚持科技兴滇,能够为吸引高级科研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记:你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周:我和我的科研团队一直在进行神经系统方面的药物研究,已经有三四年了。主要还是从云南本省的植物出发,也运用了其他地方的植物。目前国内很多神经系统的药物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希望能够有我国自主研发的神经系统药物。
记:现在不少少年儿童对科学感兴趣,你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吗?如何从相对枯燥的研究工作中找到乐趣?
周:任何科学都能找到它的乐趣。我从我的研究中能找到乐趣。搞科研的人,首先要对自己研究的学科感兴趣,还有就是要坐得住冷板凳,脚踏实地地去研究。
记:你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周:你们可能想不到,我的爱好是文学。这是从小读私塾养成的。我喜欢写散文、诗歌、杂文,文章还在《云南日报》发表过呢。除了体育,我还有不少爱好。我会打桥牌、麻将,不过每年最多打一次,就是过春节的时候。
记:万元奖金你准备怎么花?
周:30万元我个人支配,另外的奖金用于科研课题,在国内都有这个惯例。我现在有年龄限制,申请课题也不容易。我资助贫困山区的中小学生已经4年了,都是直接把钱送到省教育厅,每年0元,请他们直接送给需要帮助的山里孩子。今年拿了奖金,肯定要多捐一点。
本期监制丨小东编审丨小鹿主编丨小峰编辑丨小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