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话作家水巷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1#
《菩萨的孩子》

作者/吴洲星插画/倪倪

发表于《十月少年文学》年11期

男孩宝寿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身世秘密,从伤心彷徨到平静地接受,尼姑慧能以一颗菩萨般的心宽慰了他的心。女婴宝珠的出现,让宝寿有了亲人般的依赖,因为在他心里,他们都是菩萨的孩子……

水巷的前世今生

文/吴洲星

在写一个故事前,我喜欢像建筑师一样在纸上描摹出这个故事的背景。

我在纸上描摹出了它的大致地貌,一条曲曲折折的巷子,之所以叫水巷,是因为它挨着一条大河。河面上有桥,有养鸭子人家的船,河的另一岸是田地,地里种着郁郁的庄稼。再远处有一座青峰山,山上有密密的毛竹林,其间有一条小路,一直通往县城。青峰山上有一座小小的尼姑庵。

等画完了图,我发现故事自己已经长出了脚慢慢走起来了。关于男孩宝寿的故事就这样呼之欲出了。好像这个故事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故事本身自己生长起来的。它是从哪里生长起来的呢?总归有它的土壤。

我想起了我故乡的村庄也有一条河,河对面是田地和群山,其中一座山上有一条小路,可以一直通往隔壁镇。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我和我的父母就曾沿着山路一直走到了隔壁镇。途经一个小小的寺庙,那个庙叫岩庵寺。我和父母去庙里歇脚,用水池子里的水洗净脸上的尘土。

又想起上小学的时候,班里组织春游,去岩庵寺。快到岩庵寺的时候,有一座小小又古朴的凉亭。有几个小小的坟包,是从前庙里的和尚的坟冢,圆寂后便埋在了山上,就在通往寺庙的小路旁。坟冢被竹子和荒草盖住了,有一个坟冢上开了一枝粉艳艳的杜鹃花。我驻足看了好久,觉得又惊艳又凄凉。这样的难忘,到现在依然记得。

关于寺庙,我最早的印象是妈妈带着小小的我去庙里拜菩萨,她把我放在一尊观音像面前,对我说:“这是观音娘娘。”幼小的我觉得这个娘娘真好看,坐在蒲团上跟她说了许多心里话。小说里写到宝寿拜菩萨的那一幕,我便想起了童年时的事情。

在小说里,我改了个名字,把它叫作滴水庵,并且把它改成了尼姑庵。很奇怪的事,去了那么多次岩庵寺,印象中我一次也没有见过庙里的僧人。许是因为这个,在写作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理所当然地把它改成了尼姑庵。因为岩庵里头的这个庵字,冥冥之中我觉得滴水庵里面住着一个叫慧能的尼姑。

我陆陆续续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水巷的故事,写下了水巷人家悲欣交集的世界(我喜欢李叔同圆寂前留下的这4个字)。随着水巷在纸上通过一篇篇的文字变得立体起来,关于故乡的记忆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才恍然发现,原来水巷的前生竟然来源于故乡。

余华说,故乡是让他最有安全感的地方,所以一旦决定要开始写作,他就会回到故乡去。但故乡同样是个神奇的地方,很多时候,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所在,才能从崭新的视角里看到命运转折的可能性。

如今我身处北方,隔着千山万水,我开始遥远地想念起我故乡的村庄。也许一次次地书写水巷,就是在一次次地重返故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写作人的宿命。因为怀念故乡,我开始写起了水巷的故事,包括这个《菩萨的孩子》。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作家简介吴洲星,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喜爱文字,别无他好,渴望用文字构筑世界。写下的文字有《红舞鞋》《沪上春歌》《高四》《香樟街》《白薇之夏》《亲爱的土豆》等。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十月少年文学》年第11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