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旧事重温ldquo清香留rdquo [复制链接]

1#

“清香留”旧居

外祖母杨树馨在外祖父去世后,带着四个孤女回娘家居住。娘家旧宅在长沙天心阁后面,西连都正街,是一条清麻石小巷,全长仅几十米。传说早年,一口京腔的京籍捕头刘某居此,此巷遂以“京腔刘”为名,后刘某屡破奇案,官府随将“京腔刘”改为“清香留”——此乃清香留地名的由来。

按外祖母弟弟、著名学者杨树达的记载,从其曾祖父辈起即开始在清香留居住。外祖母的父亲杨孝秩,是个屡试不第的旧式读书人,后来做了个小官,家境逐渐富裕。外祖母的父母生育过十个子女,四人早夭。外祖母是长女,兄弟二人及三个妹妹出嫁前均在祖宅居住。外祖母去世时,将四个孤女托付给大弟杨树毂(杨树达长兄,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过湖南地方自治,但仍是个旧式读书人)。因此母亲和她的三个妹妹与两个舅舅家的几个年龄相近的弟弟一起在清香留长大,虽不寂寞但颇受压抑地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母亲彭淑端,时在年,周南女校毕业之际。

据母亲彭淑端回忆,地处天心阁附近的清香留空气很好。房舍颇宽敞,夏天可以在院子里撑起六面都是纱窗的凉亭乘凉;清晨,会被鸟叫醒。冬天也是冷的,下大雪,室内要靠火盆取暖。饮水则是买用车推到门口的长沙南门外的沙井水,而且由此记住了“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的民谚。

母亲作为同辈人中的大姐,出身于读书人世家。外祖母又以教男孩子的方式教育其四个女儿,因此,母亲除了自己读书,做功课,还要带好弟弟妹妹,俨然是早熟而有威信的大姐。直到晚年,其兄弟姐妹及熟悉的同学、朋友见面,均以“端姐”相称。

外祖母的妹妹嫁给了早年与杨树达同学且一起东渡日本的周季良先生。周为人开明,曾经相信过克鲁泡特金的无*府主义,家里藏书多涉社会进步、妇女解放的诸多新知,而且对从小没有父亲的彭家四姐妹颇为同情和关照。周氏家族中的两个女儿周纫兰和周纫慧,都是母亲及妹妹幼时的同学,后来都参加了共产*,纫兰还是母亲的两个妹妹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

母亲和她的三个妹妹童年及少年在清香留的经历虽然不乏亮色,但毕竟是寡母孤女,在封建礼教浓厚的旧式文人家庭中寄寓,心情是压抑的,母亲后来曾经记述过:“父母早丧,既无叔伯,又无兄弟,姐妹四人,寄寓外家”,外祖父“昏庸顽固,重男轻女,于我等前途殊少过问。”——这是后来四姐妹先后走上追求进步、追求革命之路的根本原因。

与杨家祖居相距不远处,则是母亲同学的居所,例如曾宪植、曾宪楷姐妹(曾国藩的曾孙女);据说,湖南的闻人叶德辉的房舍也与此邻近。

外祖母的娘家即母亲儿时的住所——清香留六号住宅及堂号为“静修堂”的杨树达书斋,均焚于年11月抗战时期的长沙大火。母亲儿时的因袭读书人清白家风的“或问难,或静修”的清香留旧居或从此去也。

“清香留”女子,从左到右,母亲彭淑端与三姨彭颖天、四姨彭运煌。

“古稻田”师范

二姨彭慧(右)与同学在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前夕。

先后出生于、、和年的彭家四姐妹在外祖父去世后不久,移居外祖母在清香留的娘家。外祖母一心一意的抚育四个女儿,教女儿们认字,做女工,到学龄时安排进当时的新式学堂,在外祖母年去世时,母亲已经小学毕业,进了由湖南著名教育家朱剑凡先生创建的长沙女子师范学校。

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的前身是朱剑凡在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以“振兴女学,保育儿童”为号召创办的湖南最早的女子学校。地址在长沙天心阁北侧的落星田,以古稻田为地名的朱家旧居花园住宅,最初称为“家塾”,按《诗经·国风·周南》“周礼尽在,南风流行”,取名为“周南女塾”,民国以后易名为周南女校,年则由*府命名为长沙女子师范学校(附设小学,母亲及三个妹妹陆续进了这所学校)。因学校地处古稻田,亦称稻田师范,或者以学校地址为名,称为“古稻田”(母亲还说过,她后来留学日本,知道日本有早稻田大学,“早稻田,古稻田;此稻田非彼稻田,都是有名”)。

年,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的女学生们,一式的齐耳短发,白色上衣衬着暗花黑裙,端庄而洁净,尽显新女性的风采。(该校创办于年,为湖南最早的一所女子学校,年由国民*府正式命名为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因学校地处古稻田,亦称“稻田师范”。湖南许多名流、士绅的女儿都在这所学校就读。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杨开慧、李淑一,作家白薇、电影明星王人美,以及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叶剑英的夫人曾宪植等,也曾在这里上过学。)

年,母亲彭淑端(左二)在古稻田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该校小学部任教。图为小学部教职员的合影。

母亲和三个妹妹上学时,正值辛亥革命以后,新学流行,社会思想倾向文明进步时期,因此不少当地的名流、士绅都将女儿送进由周南女校发展起来的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按该校校史记载,中国妇女运动的前辈向警予、杨开慧、李淑一等均为该校学生;但是和母亲熟悉或同期的则是曹孟君、龚业雅、许闻道,曾宪楷和曾宪植姐妹,后来成了作家和右派的白薇以及田汉的夫人易漱瑜等。朱剑凡先生的女儿朱仲丽(后来是王稼祥的夫人)似也在小学部念过书。还有一位后来成了电影明星的王人美,母亲说,王人美当年唱过一首唱湘女多情的歌曲《桃花江》——其中一句“桃花江是美人窝”,她还记得。母亲年毕业后,由当时的校长徐特立安排留校在附属小学任教。

和母亲几十年来往不断的曹孟君比母亲大一岁,可是她从小就称我妈为“端姐”,两人由于思想相近,关系一致很好。曹有时认为我母亲为丈夫和孩子牺牲太多,没有在*治上更多发挥作用,感到惋惜。曹孟君后来嫁给当过国民*立法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的王昆仑,母亲回忆说,曹长得漂亮,讲究打扮,头发尤其讲究,以弥补身材不高的缺陷,当年连宋美龄见她都很客气,没有因为*治观点不同而慢待她。曹看不惯江青的做派,早就对江青有看法,而且在朋友中间说过对毛娶江的不满。另外,曹早就对王实味的冤案有不同意见,替王的夫人刘莹找过一些人说话。曹对人热情,在各种场合见到我妈,一声“端姐”拉着手就说起来了,甚至有点对别人不管不顾。曹孟君于年病逝。当年我妈和曹还有一个好朋友和同学、同乡叫龚业雅,据说是当时在南京的美女(不是贬义),是一位名人吴景超的太太,可惜后来不知所终。成年后嫁给叶剑英的曾宪植与我的小姨年龄相近,因此也是好朋友。曾宪植在解放初期,是全国妇联的副秘书长,常来看望我母亲,年底,我们全家住在翠明庄招待所时,同住在一栋楼的苏联摄影队(来拍摄新中国建国纪录片)的胶片失火发生火灾时,曾宪植还连夜赶来看望。

对我母亲早年影响较大的是一位叫许闻道的大姐——比母亲大两岁,一起在古稻田上学。后来母亲受许闻道影响,从湖南医药专门学校转入武昌中山大学,先后参加了共产*。北伐军临近湖北时,一起投身北伐军伤兵救护工作,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一起在湖北妇女协会任干事。年底,因在武昌从事学生运动和母亲等人一起被逮捕,是被捕的十三姐妹中按年龄排序的五姐,并于当年年底被杀害。母亲按年龄排序为六姐,是谎报年龄不满二十二岁侥幸存活的最长者。

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的教育,和中国传统的女子教育(认字、读女儿经等)灌输三从四德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开设有国文、算术、常识、体育、唱歌游戏(唱游)及音乐。所聘请的老师中不乏湖湘的学者名流,他们的教学各具特色,而且对当时国内通用的教材,也有批评改进。例如,对当时国民学校通用的国文课本(前四课为:人、手;刀、尺;牛、羊;山、水),在该校任教、后来成了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的杨树达就有许多批评。如第一册的三十八课,课文为:“青天 白云 鸟飞 鱼游”,杨树达认为:前二语,仅是形容词(青、白)和名词(天、云)的组合,没有动词,构不成句子;下面继以“鸟飞”尚有关系,忽接“鱼游”二字,未免太无联络。再如对第二册的第十二课,课文为:“小院梅两株,冬日开花,清香扑鼻。”杨树达认为“清香扑鼻意义太涉抽象,恐非初学儿童所能领会”,并探讨性地提出:“易为清香满院或满室,何如?”应该说这时的幼儿及青少年教育,比较多的考虑到对青少年知识传授和心理,体现启蒙的教育思路,和后来专门以“革命、领袖”为内容的灌输式教育,不可同日而语。

周南女校的老师们多是学养深厚、诲人不倦,而且在做人修养上确实是为人师表的长者,他们除了对学生们的智力启蒙、知识传输外,还注重学生的体育、美术、音乐、劳作教育。学生们能够在音乐教室里,随老师的风琴伴奏,时而高歌“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时而低吟“长亭外,古道边”。母亲直到晚年还对儿孙唱过儿时的歌曲:“一个小球圆又圆,拿在手中团团转(湖南口音发音为“娟”)。”课下的学生游戏时间,女孩子们也会在校园里奔跑、游戏,据杨树达先生的夫人、曾经是周南女校小学部主事的张家祓回忆,当过校长的徐特立先生就经常和女孩子们一起游戏,甚至会蒙上眼睛和学生们一起捉迷藏,女孩子们玩得兴起时,甚至会忘记这位长者是老师、是校长,直呼学生们给起的外号“特伢仔”——这样的游戏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纲常,当然是有力的冲击!

母亲彭淑端(右立者)与四姨彭运煌,时在年。

年,四姨彭运煌(左)与同学。

琐事摘记

母亲幼年是在旧式读书人家里长大,因此对某些琐事的记忆,一直保持到晚年。

我妈妈的同学中有两位是曾国藩的后人:年纪略长的曾宪楷(后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年纪略幼的曾宪植是几十年的同学和朋友(现在称“闺密”)。下课之后,当然不乏彼此到同学家走动。回到自己家里,长辈当然会问起:“下课后,去哪里啦?”答曰:“去曾国藩他们家啦。”大人立即正色,训斥:“文正公的名讳,是小孩子喊得的!要喊‘文正公’。”另外,提到湖湘另外一位名流左宗棠,则必须称“文襄公”。

叶德辉也是湖湘名流,是有名的藏书家和版本学家,是我二舅公杨树达的业师,其所撰《书林清话》是有关读书和藏书的著名读物。但是,叶德辉思想保守:反对康梁变法,反对共和,支持复辟帝制,反对妇女解放,将农民运动视为“痞子运动”,公然辱骂农会是“杂种”,是“畜生”;加之叶私德失修,声名狼藉。年,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农民军打进长沙,叶德辉当然被列名为“劣绅”。为躲避风头,叶德辉不敢在家居住,数日后,认为风头已过,悄悄回家,被人发现报告农军,于是农军拥入将其抓获。其时叶德辉正在由姨太太为其浴足,农军拥入时,叶脸上的麻子都吓白了,洗脚盆也被蹬翻了。后来,叶德辉被批斗后枪毙。

当年的古稻田师范学校的同学,按家境,不少是出自湖湘名门的大家闺秀,在辛亥革命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的思潮影响下,相当多数人相依相伴走进革命洪流,有的人就义早逝,也有人颓唐,不少人被自己向往的革命队伍清洗,但是早年求学的经历是她们终生难忘的记忆——她们都珍惜当年同学的经历。作为这些早年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学生的后辈,仅就所知,为之记。

《老照片》第九十辑目录

刘碧瑞我的曾外祖父刘瑞芬.............................1

孙孟英“美人鱼”杨秀琼...................................24

祖盛祥忆伯父祖晨.........................................45

郑春光:伍连德与东北鼠疫...................54

庞国义硝烟中的石桥铺..................................69

楚泽涵“清香留”和“古稻田”............................92

刘予心抗战记忆...........................................

鲍劲源难忘北航...........................................

张峰在新疆的日子.....................................

史耀增我见到了边区劳模............................

胡建芬向阳院的故事...................................

卢荣泰护士小子的快乐生活.........................

张军勇20世纪初:汽车来到威海..................

薛原时光打磨的百年青岛遗产...................

胡剑中国式斗牛........................................

沈宁祖母留下的证章.................................

李大晋父亲的遗产.......................................

刘功虎“邱三宝”的故事.................................

冯克力十几年的牵挂...................................

封面威海卫的英国巡警(张军勇)

封二参加军训的台湾女高中生(秦风老照片馆)

封三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的学子(楚泽涵)

点击上图,购买《老照片》,读更多故事。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

长按识别左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