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康某某,男,35岁,年7月来诊。
自述去年冬天起,双手足汗多,入夏后以及进食时则上半身汗多,以头、颈部汗多明显,半夜睡醒时枕巾全湿。
舌胖大,水滑,有齿痕,苔薄白,脉濡滑。
辨证:患者汗出日久,阴阳俱虚,尤以阳虚为著。阳虚不能入阴,无根之火上浮,则汗出以上半身为甚;阳虚不能温化水饮,则以上述舌脉见证。故治疗当滋阴潜阳治其本,敛汗利水治其标,乃遣生脉散与二加龙骨汤为主,并酌增苓桂术甘汤部分药物合而成方。
七剂,水煎服,早晚两次饭后温服。
讨论:生脉散出自《医学启源》,功善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其本用于治疗温热暑热造成的气阴耗伤,后逐渐作为临床上治疗中医内科杂病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其用大补元气,生津止渴之人参为君药,又以性味甘寒之臣药麦冬,养阴生津,又兼清热。麦冬与人参相伍,效力互资,以益气养阴生津。而在人参补益正气,麦冬收敛阴津的基础上,佐以擅收敛之五味子,增强全方收敛固涩功效。三药一补一润一敛,共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效。
二加龙骨汤见于《金匮要略·虚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后注文:“《小品方》云:虚弱浮热汗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本方由龙骨(三钱煅)、牡蛎(三钱煅)、白薇(三钱)、附子钱半炮白芍(三钱)、甘草(一钱)、大枣(三钱)、生姜(三片)组成,有淸散浮火,引阳入阴之功效。
《血证论》有云:“此方用甘、枣,从中宫以运上下;姜、薇清散,使上焦之火不郁;附、芍、龙、牡温敛,使下焦之火归根。合观其方,以温为正治,以清为反佐,真寒假热,虚阳上浮,为对证。”生姜白薇淸散上焦虚浮之火;甘草大枣益中焦脾胃以期斡旋气机,畅达上下;治下焦如权,配以龙骨、牡蛎,质重而潜镇摄纳,味咸可入肾益阴,与附子、白芍同用,共奏益阴潜阳、引阳入阴之功。另有医家认为,方中附子与白薇相伍,附子温导浮阳,守而不走;白薇从阴中泄热,寒热互用,导火泄热,可不治阴虚而阴自安。合观其方,温中有淸,刚柔相济,淸散浮火,引阳入阴而治疗汗出日久,造成阴阳俱虚,以致阳不入阴,虚阳浮越之证。
根据患者舌脉,均有阳虚水泛之象,方中酌增苓桂术甘汤加减以温阳利水。此为常规治法,故不做详细讨论。
患者服用上方七日后复诊,汗出已得到明显控制。于原方基础上稍加调整,又七日后随访告愈。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素问·评热病论篇》:“汗者,精气也。”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生,不可过泄。出汗不正常的增多,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大约为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并当区分自汗、盗汗、黄汗、战汗、脱汗等等,故此临证应着重辨别阴阳虚实,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