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庚子年抗击ldquo新冠 [复制链接]

1#

李俊龙老师,年生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北京针灸学会五运六气专委会学术顾问。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师从方药中先生。后又随魏龙骧、张义堂等诸先生学习。多年来忠实记录北京五运六气变化格局,致力于五运六气临证应用研究。

,农历庚子年。中运金运太过,司天少阴君火,在泉阳明燥金。由于太过的金运与在泉的阳明燥金相合,故称“同天符”。在六十甲子中有二十六年属于“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五类运气同化之年。这些同化之年的气候形态如何?人类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证候特征?任应秋先生在《运气学说》一书中指出:

“在这二十六年中,天地同化,运气符会,无所克侮,而气象极其正常,所以都属于较好的年辰。可是,这样的运气同化,并不等于是平气。相反,正因其同化的纯一之气,亦须防其亢害为灾。所以《六微旨大论》说:‘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邪之中人也奈何?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看来,“新冠肺炎”的凶残程度仅是“速而危”,比“暴而死”要轻,不必害怕和恐慌,这是气象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笔者不同意个别人说的一遇庚子年即灾祸临头,那只是倒推前两个庚子年的人祸之灾,况且年发生的“非典”是农历癸未年,而本轮的“新冠肺炎”在中国是起于去年(己亥)阳历12月份,所以,要研判病史,追根溯源,才是科学之道。以下结合庚子年初之气北京的运气格局实况做相关分析。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初之气,地气迁,燥(暑)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椎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

庚子年初气自年元月20日大寒节后起,至3月20日春分节止,历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四个节气,共计六十天。经文中说:“寒乃始”“炎暑将起”,今年北京的天气变化正是这样一天天阶段性地走来,在晴好、寒冷、雾霾、大风中走到阴阳平分之时(春分)。可喜的是有六次降雨雪,3月1日市气象台报今冬降水48.4mm,比常年的9.1mm多五倍,地表墒情好,小麦返青壮,农业丰收给脱贫攻坚打下了良好基础。可悲的是疫情肆虐让人揪心。1月21日,市卫健委发布疫情甲类防控1号公报,春节庙会取消,宅家躲疫;2月10日《北京晚报》:“本市确诊病例例,全国例”“本市严格居住小区封闭式管理”,出门戴口罩成一景,还要求勤洗手,少出门,不扎堆。在积极成效的疫情防控下,3月上旬市内疫情逐步控制,而境外输入病例成了重中之重。据3月20日《北京晚报》第二版:“本市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6例”“3月19日0时至24时,已经连续13天无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内地连续两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医院修整后接纳来自境外外的疫情患者。3月中旬以后雨水骤减,大风起,气温升,3月15日市气象台认定为入春日,3月18日午温26.2℃。成书于多年前的《温病条辨》,是在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年)“都下温疫大行”的救治、慨叹和朋友们的催促下写成的伟大著作,他用当时京都民俗“纸鸢起矣”,即放风筝引喻东风拂面,春天到来。

本次瘟疠是混迹于去冬的流感、支原体肺炎、支扩等呼吸道疾病中,传播迅猛,猝不及防,被我国病毒学家发现于湖北武汉。究其因,从气候学上讲是去年大热,而下半年突然变冷出现“太阳之复”,因“重阳必阴”“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是温差导致气压梯度增大,易生狂风、雨雪,乖戾之邪最易裹挟其中,“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奔赴前线抗疫的同仁分析“新冠肺炎”的病因属于寒湿,笔者表示赞同,但要注意的是去冬六气的客气为少阳相火,邪性寒火交织,极易化热。再加上饮食不节,内多积滞,这又牵涉“瘟多兼秽”问题,所以吴鞠通言:“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疫使然也”。王孟英注曰:“胃为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有之。”叶霖注曰:“究竟温疫莫辨,内外不清,故治法多误也。”

“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后,先是证情隐秘,潜伏数天几无症状,即有也仅是乏力、低热(37.3℃)、咽干、轻咳或有腹泻等,全不像“非典”起病即高热、咳喘。但西医已发现确诊患者周围血象中白总分不高,而淋巴细胞极低,说明在病邪的打压下,不是阳气郁而不伸即是正气先溃。那些重症或危重症患者可见须臾之间即有断崖式发展,如喘憋、痰涌、血从气管上溢、高热、昏厥倾倒,CT示全肺有独特的毛玻璃体样炎性病理改变。此刻家人、医生、护士全部忙碌起来。《温病条辨》指出温疫有五种死法:“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仲子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瑭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曰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死因既为五藏竭绝,医者临证必须仔细识别各种证候的吉凶顺逆,判断预后,寻找正确的施治路径,力挽狂澜。此次疫情大抵要辨识如下数端:辨呼吸、辨咳喘、辨痰涎出血、查胸腹、辨二便、辨厥、辨哕、辨汗、辨渴、辨谵语、辨妇人热入血室以及恢复期“复阳”,叶天士谓:“恐炉中虽息,灰烟有火”。以上数辨,约略举例如下:

1

辨呼吸

吴鞠通曰:“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粗则喘之渐也。”

2

辨厥

厥者,四肢逆冷也,多虚极。《温病条辨?原病篇》第八条:“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阴阳皆静,指脉与高热不符,反见脉不数或迟且代,手足冷,这就是西医说的低氧血症。

3

查胸腹

喘促胸高腹软者,病在上焦;腹胀拒按者,病在中焦,应下。尤其危急重证,按腹皱眉者,即当大下“温病多在下后,缚解而后得汗”“温疫之战汗,多由腑通而得”。

此外,老年人罹患“新冠肺炎”者出现危重证较多,由于各类基础病本已存在,病毒入侵后正气先溃,愈加虚而相并,脏气偏颇,濒临“五种死法”之门,所以中西医集各科之力,分别救治。一位中医同仁在前线谈其体会:“凡是舌质越胖、越暗,舌苔越厚腻者,证情发展越危重”。这是邪毒嚣张,脾气已羸。还有,糖尿病患者罹患此病多且凶险,有西医专家分析武汉全部病例中内有糖尿病占到20%。2月29日报载“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报告”也指出:“重症与死亡高危人群中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患者”。笔者在门诊中也隐约感到湖北籍患者糖尿病高发,几成燎原之势,这个问题要专题研究。面对凶顽、传播极快的“新冠肺炎”,中医中药有治法,先贤喻嘉言先生特指出:治瘟疫“逐秽为第一要义”,而对新冠病毒,逐痰为第二要义。下面说说笔者个人的认识:

1

承继先贤,多方进取

奋战在前线的中医同仁,面对高热喘促,起手就上“大青龙汤”,何等气魄;面对胃肠壅滞,咳喘不宁,下之不应,勇敢地再用“宣白”“增液”等五承气大下,应予褒奖。先辈的战疫名方应该多用、善用,例如高热不退,清末俞师愚先生的“清瘟败毒散”应当想到,石膏非大剂不成。例如痰憋欲死,目努无助者,可用从治法,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四条》:“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用吐法吐去患者痰涌之苦,吐后再议逐痰解毒,可否宽限或竟可不插管?使危急变为重证。这即《素问》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若煮汤已来不及,可以如备好的温病三宝那样,制好一批陈无择“控涎丹”备用,核酸检测为阳性的隐性和轻症患者,应该用伸展阳气且辟秽的朱丹溪的“越鞠丸”,笔者已在去年门诊五气、六气时广泛运用,疗效很好。

2

发挥优势攻补兼施

中医也要进重症病房,审时度势,鼻饲给药,抢救患者。危重症患者当有心、脑、肾、肺等多脏器伤害,老年人患疫本有不少基础病,更易转为危殆,如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必当增加治疗的手段。吴鞠通曰:“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攻法必当用而补法也能救人,这即是仲景“当先救表或当先救里”之明训也。所以举凡三甲复脉、四逆辈、增液汤等等均可救其缠绵之苦。另外笔者还建议:在逐痰方中应伍入大量鱼腥草,一付药中应在半斤至一斤之间,它如葶苈子、瓜蒌、桃仁、杏仁、冬瓜籽、芦根等也成止咳化痰要药。若痰中见血,或血多于痰,必用清营凉血法,水牛角、生地、元参、紫苑、紫草等。吴鞠通谓:“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如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对于50岁以上妇女,处方中多可伍入当归、淫羊藿、地骨皮。

3

新疫新治创立新方

西医将抗疫的目标定成找到特效药和制出合格的疫苗,中医不仅同病异治,也要创立战胜病毒的新方药。桑菊饮、银翘散是乾隆时期治温病初始阶段的特效方,而“非典”时期诞生的“连花清瘟颗粒”,有药13味,是一张好方,一直在近年秋冬季流感中运用,群众口碑好,在本次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前线的中医同仁集思广益,使用一张“清肺排毒汤”也取得疗效,方由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五苓散伍以藿香、生山药组成,计21味药。笔者对用麻杏石膏汤赞同,因为《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四十八条》:“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新冠肺炎一进入咳憋、发热状态,寒湿早已化火,且津液成痰,上源阴亏,所以用石膏清之。但用“五苓散”似尚可商榷,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三十条》有明示:“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他认为:“岂可再以淡渗动阳而烁津乎?”不过注家叶霖表示折衷:“此言阴竭之小便不利,故不可淡渗。若属热结,自当清利,非凡温病小便不利,皆不可淡渗也。”总之,药品若过多,相互牵扯,有不利之处。有些西医对中药药理作用有误区,认为中药杀灭不掉病毒,只是支持疗法。黄连能灭菌,尤其灭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很显著,尽人皆知,怎么就找不出杀灭病毒的中药呢?悖于常理,这是错误的。问题是找到这些特效中药很难,大体上要从先方后药的原则上不断搜寻。笔者推荐一张处方,名“正阳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病者关节禁固,腰痛,气郁热,小便淋,目赤心痛,寒热更作,咳喘或鼻鼽,嗌咽吐饮,发黄瘅、喘,甚则连小腹而作寒中,悉主之”。方由白薇、元参、川芎、炙桑白皮、当归、芍药、旋复花、炙甘草、生姜各半两组成,方后自注:“自大寒至春分,加杏仁、升麻各半两”。笔者分析,全方以白薇、元参为君药。白薇,《本草从新》谓:“苦咸而寒,阳明冲任之药,利阴气,下水气。主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不知人,血厥,热淋温疟,寒热痠痛,妇人伤中淋露”等;元参,吴鞠通有解:“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结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看来白薇、元参战此疫可试,可用。

笔者曾于年写过一篇《北京非典启示录》,最后几句是:“当着年6月24日世卫组织(WHO)宣布SARS‘双解除’,人们庆幸战胜了非典而欣喜若狂的时候,业医者反不能麻痹大意,老的寒湿病毒SARS走了,新的SARS还可再来。我们还是要用中医学的时空观鉴定疫邪的属性,分析邪毒致病的病机,归纳证候,探讨战胜它的治则与方药”。今天我们还会这样说:“新冠病毒”终将被人类战胜,而更新的瘟疠还会再出现,有可能时间的频率会缩短,因为一位外国的气象学者近日说过:五年后全球会有一次更暖之年。

学生国为谨按:疫情始发,李师即予学生答疑解惑,合中医五运六气等经典理论阐发中医治疫之道,并推荐以越鞠丸为新冠肺炎预防方,以正阳汤为治疗方,其说皆是结合数十年临证观察,参之经典,验于临床之宝贵心得。今正值杨师指导学生研究运气与疫病之际,李师又托李燕师姐发来新作,读之真有拨云见日之感!李师临证,时时参运气之变,其患者来自天南海北,初诊时每询患者之家乡,知后便言其地之风土人情、物产气候特点,患者每每点头惊叹,学生更是深为折服。愚随李师临证抄方十载,师常将学术经验无私告之,并言医者当多读经典,不可令古人之智架上生尘。其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常据临证之所需汲取先贤之智慧。今新冠肆虐之际,师又合疫情之变化,引《黄帝内经》《温病条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经典之论,欲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杨师观之,以为此文深入浅出,启迪思维,故予第一时间发布,供诸君参考。此为志。

往期回顾:年庚子年运气养生台历4月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年庚子年运气养生台历3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