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引言
提起宋朝文人,蜚声天下的并不在少数,一如欧阳修、王安石、李清照等等。但若说要选择一位最有代表性的宋朝文人,那么苏轼恐怕会当仁不让。
人生履历上,苏轼少年得志,年仅21岁便进士及第,更是很得欧阳修赏识,欧阳修直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彼时的苏轼也极其“自负”,自夸到“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然而是命运作弄,亦是性格使然,在他的几十载仕宦之中,苏轼有的却是贬谪、贬谪、再被贬谪,几乎一生都在被贬谪的路上,贬谪之地最远甚至在今天的海南,而乌台诗案之中他更是险些丧命。可纵使如此,苏轼有的却是超脱物外、豪迈不羁。这样的一个苏轼,又怎么会不让人喜欢呢?更遑论苏轼还是一个全才,无论是在散文、诗词,还是书法、绘画上都有着首屈一指的地位,他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之首,在画作上他的画更是奠定了文人画的基础。
不过,就算是再豪迈不羁,人也总会有突然间倍感失落的那刻。这种落寞、孤独,既是对这一时一刻的感触,又是对自我人生旅途的感慨。在苏轼被贬谪黄州之时,他便曾写下了一首落寞之词,词中一反苏轼词的豪迈,全词只有短短四句,但却堪称是苏轼最为落寞的词。它就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那年,43岁的苏轼险些丢了性命年,苏轼43岁,这一年,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辗转地方多年,当年的“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豪言壮语却犹如耳光一样,无情地击打在苏轼的脸上,他心中显然有着不满的。于是,在例行公事的谢表上,他抱怨着“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在现在看来这不过是一件微末小事而已,但对于政治对手而言却是极好的打击机会。藉由此新党人员纷纷上书指其“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而在众人不断地从苏轼诗词之中找到一些讥讽之句后,乌台诗案就这样发生了。
苏轼就这样仅仅做了三个月知州就被押解到了京师,随即下狱等待审判。对于苏轼而言,乌台诗案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最终在王安石的谏言、自己弟弟苏辙的舍弃官职相护、一众元老的上书以及宋朝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之下,苏轼被从轻发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样的打击对于苏轼而言,无疑是重大的。而在黄州的时间,也是苏轼一生中最为彷徨孤苦的时刻。就这样,在这里苏轼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我也会孤独、苦闷!
而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也是这时的作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之中,首句便通过“缺月”“疏桐”等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弯月挂在疏落的梧桐之上,夜阑人静,漏壶之中的水也早已经没有了。第二句则又加深了这种凄凉之感,在静谧的环境之中,“我”却是夜深而不思眠。至于原因,自然是愁思所致,这也让孤独的形象具体化了。而在下阙之中,作者的功力毕现。起笔就写了自己内心的孤独,那种孤独却无人能了解苦闷也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则以象征的手法以孤鸿自比,字面上尽是诗人对于孤鸿不断在寒冷树枝中逡巡,却不肯栖息,最终只能落在清冷沙洲之上的经历同情,但事实上在历经诸多波折之后,这“孤鸿”又何尝不是苏轼自己啊。
内心的孤独、抱负上的失意,不肯同流合污的心志,在这一刻都集中在了苏轼身上。
小结作为苏轼词中的一首“孤独”之作,苏轼在这首词中少有的为我们展现了自己“孤独、落寞”的一面,但虽然如此我们却也仍可以在这字里行间之中看到属于他的情怀志向。这首词也凭借在孤寂、凄苦上的高超描写,而被后世赞扬,成为千古佳作。
作为一代文豪,苏轼豁达的心胸,百折不挠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阅读
唐朝四首终极送别诗,堪称绝唱,读罢才知唐诗为何是巅峰
李煜经典的5首诗词,美到极致,悲到极致,一生一定要读一遍
四首夸女子的古诗,李白肉麻,杜牧浪漫,苏轼甜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