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作家咏新区金海湖新区纪行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金海湖新区纪行

史小溪

海马宫茶园

季节上是初冬,黔西北的乌蒙山垭却正像北方的深秋。在霏霏细雨中,我们乘坐的中巴驱离市区,先是向北面的山包攀爬,最后在山间拐来拐去,绕了高高低低好几个青绿的山头,来到一片青翠山包笼围的坳地,等那中巴在缓坡慢下来进入村道,才知道我们已经爬上海拔一千六百米的高度,到达了竹园苗族彝族乡,海马宫。

这里是海马宫万亩茶园。海马宫是汉语译音,彝族人叫“合莫谷”。

先是一些绿树华盖参差巨干凌空,接着便是夹裹山包山脚,显现地畔地条的一簇簇,一丛丛,一排排,一行行,拥挤的小灌木茶林。蜿蜒曲折,回环缭绕,一直延伸到望也望不到的边际……

诗韵吟高处不胜寒,可对我这个北方之北的人来说,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寒冷”,我惊奇得两眼圆睁,恍惚亢奋。可惜不是采茶的时候!

在黔西北乌蒙一带,自古就盛产茶叶,茶叶生产历史两千多年。海马宫年均气温十三度左右,尤其适宜茶叶生长。

据说大山中仍有许多树龄逾千年之上的野生古老茶树留存,福泽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也就是说这里是中华茶树原产地之一。

我们采风团四五人甚至更多人围坐在一起品味“贡茶”。

支部书记、村主任和乡民亲手给我们这些来宾沏茶,倒茶。世代生活在乌蒙大山垭这方诗香画意乡野中的苗、彝人家,还沿袭着古老而淳朴的待客礼仪。

茶自然是出自母土、亲手种植的香茶,他们拿出土头土脑的陶器土罐,小小心心取出一撮清香的海马宫新茶,冲上开水,数分钟后我们就慢慢享用了。第一泡茶还是淡淡的鹅黄色;到了第二泡,就开始有了褐红的色泽,并有了一点点微苦的味道,这才是上佳的颜色。第三泡的时候,颜色就更加沉郁浑厚了,那味道也由淡淡的微苦变成了淡淡的甘洌。每桌都有他们村人相伴招呼。与我同桌的村主任非常趣味,他性格爽朗随和,一副憨厚的脸谱,一身民族服饰,他去过外面不少地方,见过世面,哈哈笑着尽情地给我们叙说着他们从前民族传统敬酒敬茶,渲染那种喜悦的风俗风采:腰一弯,像舀水一样,然后双手高擎杯子敬献你面前,让我们忍俊不禁。

他咧着大嘴说:喝本土自产的海马宫茶,舒服,感觉浑身自在。其他茶少了这种气息,我理解他的这种感情,是因为熟悉了它的气息,我懂他的这份故乡的情意。

深秋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飘在(遮阳、挡雨的)大雨伞上,海马宫茶热气袅袅地飘散出一缕缕诱人的清香。我们围拢圆桌品就着一杯杯香茶,五六张桌子茶香悠悠,一呼一吸间,阵阵清香使你会感觉心境清雅起来,眼前不远目之所及的山野也开阔起来,明朗起来。

《中国茶经》记载海马宫茶“一饮生津破闷,再饮情思朗爽,三饮得道通灵,使君融入和、静、清、圆之境地”。

相传奢香夫人以海马宫茶上贡明太祖朱元璋,朱品饮甚喜,大加赞赏。夫人建就黔中大道,不但是茶马古道,也为西南开辟了一条经济文化发展之道。又有清朝简贵朝官员,为海马宫带来“竹叶青”制作工艺,加工成“竹叶青”茶送官府品尝,深得赞赏,作为大定府的贡品,岁岁上贡。

黔西北人本来祖祖辈辈就对喝茶情有独钟,乌蒙茶叶历来就有“山崖水傍,不种自生”的野性,自由不羁的茶,自然也就有了一种原汁原味的野味,就像乌蒙山野那些土生土长的乡村女子,淳朴而又甜润。所以,这种茶固然会成为当时宫廷和上层人士的首选佳茗。

奢香夫人,我并不很清楚其人,好像断断续续看过一个电视剧。后在百度搜索,才知自己孤陋寡闻!奢香是古蔺彝族部落的女儿,才能出众,自古川东南黔西北一体。后嫁给贵州宣慰使、彝族首领陇赞霭翠,常辅佐丈夫处理政事,丈夫病逝后,她摄理宣慰使一职,在此执掌黔地,兴汉学,纳汉儒,励耕织,筑路,设驿站,通九驿,安边陲,为沟通中央王朝和西南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发展西南经济文化,做出卓越的贡献。她是元末明初黔西北了不起的女政治家。病逝后,朱元璋特遣专使吊祭,赐予朝衣锦帛;按正三品规格礼葬,并敕建陵园、祠堂……

可以说,开拓黔西北茶马古道,宫廷贡茶“海马宫茶”,自然也有她的功绩。而民间的极品名茗——“海马宫茶”的源头,遥远地让我们看到元末明初时中国茶文化的一缕亮光。

先茶,后酒。好客的彝、苗人家在上茶时,也会为你倒上一碗烧酒,端上来他们的农家饭。茶与酒同时招待,更见那一份厚朴的盛情。

我知道,改革开放,海阔天空自由了,再不像那时,给农民每月制定二十七八个必须完成的工日,加上各省、全国的统一粮票制,农民很难(全民都很难)轻易地流动他乡异地,而是死死地捆绑在那个旧篱笆中!长年困守那种僵硬的合作化大集体。想起我的故乡,好多农人都纷纷离开了祖先世世代代收获的故土,都进城打工闯荡了。有闯荡好的,也有命途多舛混得极其惨况的,好多偏远乡村已是空洞、索然寡味一片萧瑟……问及此事,村主任说,这一带大山也有一些人出去了,但大部分还在,有些出去以后又回来了。这使我坦然,想起黔贵大地,精准扶贫,不断引导农民开发产业,通过各种渠径吸引农人回乡,先行一步,培养技能型、知识型职业农民,在全国也是做得好的。更深感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对农民在专业技术培训上扎扎实实进行的工作。也赞叹在这远天远地故乡山水的逃匿者与穿越者中,像海马宫村支书、村主任这些众多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守望者,他们在自己故乡的生活气象中长大、结婚生子、吵闹、仇恨、欢乐,在自己的土地上,与茶相伴,水乳交融,终了一生。

一九九一年有关部门在海马宫茶场新建茶园三千四百多亩,当地政府异常重视这一致富产业的开发,海马宫茶叶有限公司的“海马宫”茶被列为“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名优农特产品,并进入中国名茶排行榜。

乌蒙海马宫茶,在沉寂了很长一段岁月之后,在这个中国伟大复兴的时代又青春再现,又重新带着它特有的皇室至尊,寄托黔西北儿女的愫愿,再次散发出跨越时空的千年幽香。

曾经,在洞庭湖君山茶乡的朋友说,只要你留心,每一片茶叶里都深藏着一个缤纷灿烂的民族魂灵。现在,我恍若就看到了黔西北、毕节、金海湖新区——整个乌蒙大山彝、苗、回、汉各族儿女,他们的灵魂。在一杯杯清韵流连、香意浓浓的海马宫热茶中,认识了他们。

采风的文友们喝酒正酣。我不胜酒力,就邀村主任陪我到茶山茶坡茶园转转。

我们穿行在青绿青碧的茶林,缓坡低坳的茶林深邃地静着。这时已是午时,弥漫的山雾慢慢游移着,细雨似乎停歇了,静谧寥廓的田野逐渐生动起来,一片碧绿与一片云海连接出天地的大美。迷雾中,茶园随着山势,满是浪漫情调,有的坡地茶丛分布也很随意,或密集,或疏落,并不太规则。这样的景致是足可以让心绪燃烧的,我能偶然来到这里探寻茶文化的源头,这其实已是我命途的幸运。只是现在清幽茶林里没有茶农,只有轻纱一样的薄雾弥漫这里。

我说,我在西子湖畔的茶园看过采茶。村主任听了兴致很高,说采茶季节很热闹,那些穿着花布衣裳的女人们日夜赶时光采摘,小道上到处是那些挑着一篓篓茶叶的山民,那季节的茶鹅黄嫩绿一天一个香呢!然后采回来的茶要用一道一道精细的工序,将其精心加工成多种形状的茶片。原生态的极品名茶“海马宫”就是这样制作的,最后被小小心心装在典雅的青花瓷罐密封,或细竹枝条精心密编的精巧小竹器皿珍藏。

我是北方之北人,究其不能更深地感觉诸如茶道这些东西,现代化的进程和交通工具已经遮蔽了远古的许多传奇与惊叹,抛弃了更多为人知晓的宝贵!迫使我们有时只能在一些传说和支离破碎的文字中想象和索取。但是在“海马宫”极品茶园故地,在这漫山遍野的茶林,我寻觅到了那一缕茶魂,也更想珍藏那一缕永久的茶魂。

透过那腾飘在大山上的雾霭,远远地,我仿佛看到,那条千年前的古道宛然就是一缕沉淀在时光里的绵长的文化思绪:

一千多年前的乌蒙大山那些采茶女的俏丽容颜;黔西北茶马古道挑着茶叶往山下行走的挑夫们急匆匆的脚步;然后再送到泸州、遵义或贵阳,装进大商船,再顺长江而下,一路辗转芜湖、南京、扬州;辗转大海岸一艘艘起航远去西亚、欧洲的洋商船上……

我脚下的这块古老土地就是岁月的直接见证者,我想我以后会永远想到海马宫、乌蒙山。

双山大峡谷

突突突,我们乘坐的游艇就离开简易的小码头了。坐不了那么多人,我们是第一批,岸上剩下的伙伴站在那道斜斜的石阶上,向我们欢呼送行。人多了就是快活,我们十几个算是先遣队的一行闹嚷嚷跟着启航,畅游双山大峡谷,心绪如李白笔下一样:长风万里送秋雁!

按照有关远景规划,毕节、金海湖、大方三地将同城建设,双山大峡谷,位于金海湖新区核心仅两公里,是国内罕有的城市天然峡谷。指点江山,中国城市数百上千,有哪个城市的边缘两公里就有一道如此绝佳的大峡谷呢!

刚才,穿过当年那些乡民、开山工人一锤一錾凝结血汗凿出来的一个数十米长的石洞,一下就站在双山大峡谷口。我就惊叹:乌水一勾,分双山,携两岸。群峰笔立,险峻峭拔,一川清水深流,一下就看到了它的古老雄奇。

乌江横贯黔西北到黔东北。驾驶游艇的师傅说:这里是乌江最上游的小支流,峡谷原来就很幽深奇险,水流奔腾湍急,落差大。筑起这座水电站,水深了,全主河道长二十六公里,有点高峡平湖了。

溯流而上,游艇刚转了个向,刚才还平展的水域,倏地一下眼前就挤出两道石壁来,奇峰突兀,嶰洞崿峪,重岩叠嶂,逶迤盘桓,

最奇在,两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壁巉岩间,嶙峋峰巅,尽是小盆粗、碗口粗、粗细不一的乔木、灌丛,幽静、繁茂得蓬蓬勃勃,苍苍郁郁。有的树根曲虬裸露崖壁,有的灌丛枝柯匝蟠垂入水中。在岩石峭壁缝隙能生长到如此景致,该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呢?

几道青铜剑一样的山锋高插云表,横空出世,背负着远山和高天。

当游艇往左或右偏行一点时,那高峻挺拔的巉岩峭壁突兀郁森,立刻显示出它咄咄逼人的强悍来,仰视若中流砥柱,仿佛令人心悸得要压下来一样。

记起地理旅行文学家徐霞客诗句:“犬牙差互,斗折蛇形”,青铜色的岩壁犬牙般高低交错,水流若北斗那样回环长蛇那样蜿蜒,恰似这里的水势。记起李耳老道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恰似这里裸露对峙的赤壁。它千年万年,岿然巍立,风雨不动,坐怀不乱,热也热得,冷也冷得,给人多少超然深睿的精神升华和启示啊!

船在水中行,山、水、树木在水中变换多姿,人在画中游。

游艇轻盈着,划开碧玉一般的湖水,不时送清风于两袖。

骤然间,水面突然大开大阔,一片灏灏淼淼深绿绿的宽阔水域。水光滉漾,倒映两岸山峰树木的倩影。濛濛细雨中,远处,雾霭和水气融合成一片混沌。

水域一岸缓坡,隐隐约约还残留些细如羊肠的野径,当年似乎耕种过的痕迹,不过许多树木灌丛已经长起来。

水曲流环,身临其境,“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影来”的人生感叹掠过脑际!青山隐隐,白帆点点——不,现在不是白帆、小舟,是现代豪华游艇,在阔水茫茫的峡谷水道意气竞发,自由驰往。这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以往生活中的那些忧伤、落寞和龌龊,顿时就像这双山大峡谷河心的一点水珠,像两岸悬崖树枝上飘落来的一片枯叶,都即可飘忽,随风远去……

静静立在船头,一任有些清冷的秋风,把眼里的世界吹乱,再慢慢洞开另一个无法用语言或是色彩表达的天地雄阔。

绕过一道突兀而出的拱背石脊。崚嶒高处传来哗哗水声,一泓清流顺着山涧飞动直下,倒挂成如诗如画的乳白色细小瀑绉,似薄雾,似轻纱,轻盈柔和,飘入河中。

游艇不疾不缓向前驶行。雾霭中的峡谷,缥缥缈缈,水面悠悠,时而宽,时而窄。在峡谷的不尽诱惑里,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时而飞跃,时而消隐。

传来一串清脆的鸟啼。几只飞起的黑白色相间水鸟,盘踅地落在高壁的树上。也不知是哪里飞出的一只白鹭,真傻,一直在水域前面给我们开道引航。我们的游艇到了,它从水边上扑噜噜展翅,贴着水面飞在不远处而落;游艇很快又到了,它又惊慌地起飞。也许是和我们嬉戏呢,一直陪伴我们飞了有好几里,总算遇到一泓水汊才不见了它的影。

古人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说的都是形而下的那类。人各有志,鸟儿也不尽相同。就说这偏远峡谷里的鸟儿,祖祖辈辈不为世风所动,优雅而高贵地和这些树丛、石壁相厮守,繁衍生息,才美化了这方鸟语花香的神仙洞府之地,这叫人真有点惜怜和崇敬了。

我刚刚回到游艇舱内,站在甲板上的同伴们又指点着叫起来:啊呀,柳暗花明,又是一景。

果然,在这个独特的角度,前方一段延绵的低岑山脊傲然显出头状形体,大额头凸现,格外饱满智慧。怪石,丑石,怪怪的,神奇美妙,像不像“老寿星”?我们全部把目光投向那里,一时卓识纷纷: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中国有石头文化,很多哲贤对石头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就说丑,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清代大文学家刘熙载,就把平凡石头当灵性之物,他最为人称道的经典佳句是:“怪石之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而爱画丑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也常以丑石自喻,他在自己的一幅丑石画题中写道:“板桥之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真不知,要是他们遨游在双山大峡谷这块崚峻突兀的巨石前,又会发些什么感慨呢?

唉,多少有点可惜了!如果在这悬崖石壁上,有几幅名人画龙点睛的古诗,题名石刻,那石头就更非凡更“灵性”,那就不单单只是自然景观,而是又有自然更有历史和现代文化意识的意蕴了。

当然,双山大峡谷鬼斧神工,本身就是一首绝美的诗。它是“江上有奇峰,锁在烟雾中”!它是“峰高崒屹境幽深,穿谷清溪醉牵魂”!偏远大西南,夜郎一隅,漫长古代落后闭塞的交通,哪个骚人墨客做梦又会涉足这险关隘道呢!

不到一小时,行程结束了,面前孤峰秉分,山水相连。雨雾濛濛中,两岸青山依旧奇奥美妙,水流依旧碧绿澄澈。舵手笑着说,再往上就漂不起来了。我们有些意犹未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来只有等未来、下一次再来金海湖新区了。但二十六公里回返的山重水复又可以让我们潇潇洒洒浏览品味一回了。

站在游艇甲板上,我听见峡谷的风像音乐一样穿过。

金海湖

车儿向金海湖湿地公园驶去。当地的文友说:如果是晴天丽日,阳光照耀湖面,顿时金光四射,水波灿烂,湖水尽情地渲染色彩。夜晚,满湖倒映着月亮、星斗、微云,星汉荡漾湖中,恍若碎金流彩银花闪闪……所以叫“金海湖”。

黔西北人问路不说向南向北、向东向西,只说向左向右。也就不便多问,只知道刚离开市区应该是向北,一路翻坡绕岭左拐右拐,连着几日都是细雨绵绵,我更没有了方向感,心里就觉迷惘。那里的文友说金海湖自然有湖,是一片湿地。我就更纳闷:这黔西北乌蒙大山中有湿地么?有一个,是当编辑时从来稿中看到的:黔滇交界处有个草海,周遭水草葳蕤,是一大片湿地。

江流源地和湖泊周遭才有湿地。我曾在乌苏里江之源兴凯湖岸见过芦苇摇曳的漫漫沼泽,游览过西子湖畔以东新开发的美丽湿地,也在三江之源瞭望过水光潋滟辽阔的湿地,可这大山腹地没湖没泊的金海湖呢!

到了,金海湖到了,车上有人叫起来。沿着缓坡柏油路,远远就看到那片碧波粼粼的湖了。细雨澄明,金海湖被衬托的空灵碧澈,静静地镶嵌在那里。

它是新开发的金海湖公园。虽然它还在兴建中,但已经很具规模了。

门口是平坦的小广场。很有气势的高大门坊,大门外有精心设计极富本土彝族、苗族、白族文化风格的雕塑。门口迎接我们的是一位来自岭南广东的小伙,他们也是金海湖风景区的建设者,正在日夜紧张地施工。小伙子说这一片湿地公园投资了好多个亿,他带浓重粤语味的话我没太听清,但那口吻充满建设者的喜悦和豪情。是啊,正是这些成千上万普通的建设者,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汗水,营造出这一片魅力无穷的水泽湿地公园。使古老的金海湖,再也不保持亘古的沉默,青春焕发,如万物拔节的声音正在这片土地上骚动峥嵘。

雨似乎停了,中天透出一抹淡淡的晕黄,四围山色在云雾开豁之间,又显露出它淡青色的、变幻多姿的隐隐约约、重重叠叠的曲线。

听说金海湖原名叫瓦厂塘,十多年前,地名还叫作瓦厂塘呢!同行者当地一位文友说:瓦厂塘是有历史的,这一带土好,黏韧性度强,极适宜打砖坯瓦块,古时人们代代相袭一直在此制作烧制砖瓦。明初,相传为明洪武年间,贵州宣慰使奢香为建造贵州宣慰府,大动土木,命人在塘边采泥铸瓦。

可别小觑了这宣慰府古城堡,它是水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镇,也是当时彝族社会活动中心。后人有诗曾赞誉宣慰府:

云山万里水环溶,古洞高峡大箐封。

济火开疆立大业,奢香通驿建奇功。

贵荣香炉军功显,安坤水西碧血红。

宣慰古城留韵远,英雄一代树高峰。

这足以佐证水西这方古老的彝族文化,真实而宝贵的历史遗痕。在这里,任你想象曾经的繁荣景象,也可以遐想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英雄年月,尽情地领略彝、苗、白崇山峻岭的沧桑历史。

——流韵远播巍峨的宣慰府!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宣慰府!

这传说记载把金海湖隰湿之地的历史文化留在时间的深处,供尔浏览。

……久而久之,这里逐渐就形成了这一片四面倾斜的低洼之地。西黔雨水充沛,四面高处的水倾汇而来,积日累年,遂成天然水塘。水塘越来越大,又变成了湖。一年一年过去,风雨不辍,日月精华深铸其间,水面逐渐扩大,故称之为瓦厂湖,后又叫成金海湖。

有了水,有了岁月,山水天光,湖水仿佛世外,四周便自然衍生了林木和青竹,芦苇和水草,烟村树影。

现在,我们沿着园区小道,兴冲冲穿行在林荫间。早先时的荒坡野地,水沟齐整划一,纵横有布;花圃傍坡毗连,错落有致。不论平缓的低坡还是蜿蜒的山弯,到处是桃、杏、迎春、海棠、银杏,更多的是南国的棕榈、樱花、玉兰、山茶花、杜鹃,大多叫不上名的风景树种……树影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林丛和树间不时飞出欢鸣的鸟儿。季节虽已深秋,这里却是一片青翠,林木挺秀,花海红鲜,处处恬静温和的色调,每棵树都在炫耀自己的活力和光芒。不像我的陕北高原,我来的时候,草木早已凋零,无边落木光秃秃的,偶尔几片挂在枝丫残剩的枯叶也在寒风中直打哆嗦。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十五度左右,由于纬度较低,许多地区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有三五老者,老头儿老太太扶着拐杖,牵着孙孙,悠闲享受着这旖旎风光。对山花草木香味的迷恋,是黔西北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大特征,他们世世代代生存在大山花海丛中,享受着大自然的陶冶,香味渗透到他们饮食、起居、服饰、信仰、艺术等生活的各个侧面和细节。

现代化城市的人你很难找到这份浪漫。

毕节是花海啊!

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词早已让毕节名扬遐迩。名不虚传,听说百里外就有几架山全是大红粉红雪白的原始野杜鹃,还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可惜这季节毕竟不是它鲜花怒放的时候。但是我一点都不失落,我在金海湖坡、湖畔,看到了毕节花海的缩影,这里有最美丽最鲜艳的花。

碧绿的草坪,五彩缤纷的花圃,观景石根下,曲径两旁,好多花都叫不来名字。雏菊、大丽、凤尾、鸡冠、玉簪、大红袍、兰花、芍药、紫罗兰、蝴蝶兰……奇花异卉,一丛丛,一串串,一球球,笑靥迎人,花团锦簇,花朵吐蕊竞放。

光焰四射的花朵,横七竖八,悠游在你眼光能到达或是不能到达的地方。远处的花,你看到的是色彩的斑斓与交融,近处的,你才能看清它的纹理和花蕊。丹红的,金黄的,雪白的,绛紫的,米黄的,粉红的,墨黑,瓦灰,褚褐……一簇簇光彩斑斓,灿烂芬芳。真正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单瓣的,重瓣的,有的闪烁着它深蓝色的光彩,有的吐着长长的花絮,有的垂着沉甸甸的头,有的一粒一粒向上举着圆球,有的是一穗一穗的序状。有一种花像极了热烈的、跃动的火焰,有人就介绍说,那花唤做千日红,花期盛而长。看来花朵得名的因由,大约和花期有关吧!

又有内行女士叫起来,说是“鼠尾巴草”。我们都围拢过去,我真的还从没有见过这鼠尾草,一丛丛细细的半尺长的深绿窄叶,缀着幽兰的小花,花如梦如幻,仙气缥缈。

文友中就有人富于诗人气质地唱起那首深沉跌宕、情感浪漫的外国歌曲《你要去斯卡布罗集市吗》,听来更是一种美妙陶醉的艺术享受:

你要去斯卡布罗集市么吗?

香菜、鼠尾草、迷蝶香和百里香,

代我向那里的一位男孩问好,

他曾经是我的爱人……

花气袭人,所到之处各样不同的鲜花,或清冽,或浓郁,或芳馨,香味沁人肺腑,使人不禁飘飘然陶醉其中。金海湖,真正是一首中国诗词的“飞花令”!

人们坐在花前,走在花下,湖畔花影如潮,湖坡花影如潮,四山花影如潮,花的生命力在不断拓展,你完全置身于一个花的世界……

最后,我们来到金海湖畔。金海湖像一颗大鸭梨形状狭长而明净,波平浪静,娴静媚人,给人一种安详和舒坦。四面青山倒影湖水中,变幻出迷人的美丽的风景。湖面斑斑点点,飘着睡莲,一角有几丛残荷。环湖滩地,垂柳依依,水草逶迤,菖蒲、芭茅、大叶草,远处湖心的青郁茂密的一片芦苇,半遮半掩,显露出弯弯的小沙汀来。

也许是我们人多,说说笑笑,惊扰了水鸟,几只亚麻色野鸭贴着水面飞起来,落到芦苇荡去了。而白鹭,浅浅地扇动翅膀,低翔的姿势清晰映入湖中,使水底和水上同时出现相向对称飞行的一对对倩影,风姿绰约,煞是好看。说到白鹭,当地的文友情不自禁流露出自豪:秋天里,金海湖公园周边白鹭的数量居多,有一次摄影圈的朋友们来此,湖中的芦苇中,湖畔的密林上,白压压的一片,少说也有上千只,仿佛鹭鸟是在举办什么盛大的舞会。

溅溅水响,湖水中不时乌亮的东西在水面上一闪,一刹那间又消失了。那是有鱼儿跳跃,一圈一圈轻柔的涟漪荡漾、扩展。

它也可以是天然的鱼库。听说已经放入了青鱼、鲤鱼、鲫鱼、鲈鱼、鲑鱼、鲢鱼、鳊鱼……我们中有人听了就连连夸赞说:高见,远见。这既可以供游人和市民们休闲垂钓,也可以作为金海湖游览地的一道特色美味膳食啊!

可惜天不作美,随同的当地朋友说,如果在初夏的时候,碧绿的湖面上就会有大片的荷叶铺展,粉红或洁白的荷花竞放与湖岸的花圃争艳媲美,大家乘风泛舟荡漾,自由地轻拨着双桨,在飘曳的水草或荷花丛中穿行,那多惬意。一句话,提起了兴致,情感里一切就都成了金海湖的直抒胸臆,大诗人苏东坡有名句“湖光潋滟风光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昔日是“风光好”,我们今日是“雨亦奇”,谁又说不是呢!

雨比来的时候大了,濛濛细雨中,湖远处,是看不透的乳白色雾霭的混沌缥缈。金海湖静静地镶嵌在那里,细雨点在湖面点起一个个细微的纹圈,泫然是西王母或哪个神明轻轻丢下的一块靛青的丝帕。水赋予人多么美妙的意象!蓦然记起《诗经·蒹葭》中的水湄伊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虽然清凉的毛毛雨中只有望湖啧叹的我们,只有湖心薇草边那一只弯弯的小船,但我想,当春风送暖啼鸟欢鸣之时,那岸上,一定会有数不清的双双对对,少男少女。在湖岸,在曲径幽林,在芦苇小船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把蓬勃的生命和爱情向四方张扬。

谁心里会轻易就抹去金海湖呢!

站在新区规划展厅前

沾一身玫瑰花的香味(玫瑰花在金海湖新区再也不只是传统中火热浪漫爱情的象征了:你那玫瑰似的嘴唇,我吻行不行?它早已成了玫瑰花源、玫瑰花精、玫瑰高级香料、产业深加工一道亮丽风景);带一种“我不是一枚普通的鸡蛋”的遐想(金海湖新区链接国内著名的“圣迪乐村”绿色高品质蛋及种禽有限公司,建了“圣迪乐村”养殖基地,养殖德国血统纯正罗曼种鸡),我们兴冲冲来到金海湖新区规划展厅参观,感受金海湖新区作为毕节市一城三区同城化核心板块的美好未来。

我们采风团的作家,目光全聚焦在金海湖那幅未来宏伟的粗线条蓝图上:

金海湖新区城市建设规划面积一百二十多平方公里,她是毕节的一面形象窗口,是毕节的白菜心。围绕着高铁站、飞雄机场、高速公路站,一座座建筑物鳞次栉比,足可以想见未来她刚建的骨骼和现代化的规模了。

金海湖新区正在“知耻而后勇”,奋发图强,靠科技引领,努力实现自己“强区”的远大目标。

我耳边现在还响着他们掷地有声的话语: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产业。

金海湖新区下血本推广农产品、培育种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食品产业链,集聚科技型农业企业,开发旅游,为农民的致富拓宽途径……

金海湖新区人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

——工业园区,海马宫茶,青山村玫瑰花基地,乌箐国家级森林公园,金海湖湿地公园,双山大峡谷……

在展厅大院,就可以看到正在忙碌建设中日日挺起的新城。

坐落金海湖新区的职教城,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业学校、财贸学校、体育学校……无疑,未来这里将是黔西北产业转型升级人才资源的大平台,是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的职业农民的大熔炉。

金海湖新区人很自豪即将隆起在他们区内上下两层的“成贵高铁”毕节站。是的,怎能不自豪呢!以前的毕节,只是一个偏远、闭塞、落后,只有一条弯弯曲曲勉强算是二级公路能到达的地方。短短几年,飞雄机场;沿海厦门到成都的“厦蓉高速”公路大动脉纵穿这里;杭州到云南西陲瑞丽的“杭瑞高速”东西大动脉横贯这里而过;还有,南北过毕节的“隆(昌)黄(桶)”铁路、毕(节)兴(义)铁路、昭通经毕节到黔地的铁路……这“四线共廊”站铁路枢纽也在金海湖新区!

大道纵横,街路通衢,江山如画,人物风流。我的区,厉害呀!

毕节,金海湖新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挺立起自己一幅咄咄逼人的立体化形象!

虽然,整整四日全是雨雾,沉沉云天,苍茫大野,遮挡了我许多目力不及的地方,我只是看到她一抹粗线条勾勒的淡淡轮廓。但是我坚信,我眼前的这片热土,她犹如岩浆地火般的强悍生命力,必将焕发出空前巨大的能量并继续谱写出不朽!

//史小溪

一九五零年五月生,陕西省延安市人。原《延安文学》主编。资深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现为青海《雪莲》和《四川文学》散文栏目主持人。散文代表作选入《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百年美文》《中国新文学大系》《新中国散文典藏》及初高中、大学标准课本、课外选读等数十家出版社的版本。散文集《纯朴的阳光》获新时期三十年中国西部散文奖,散文集《最后的民谣》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成立三十年授予“散文理论贡献奖”。收录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工程图书《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专章论述。

监制:李昌新编审:李涛

责编:周礼仲编辑:陈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