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西关的这种ldquo游龙舟rdq [复制链接]

1#

近日,广州城内龙舟鼓声不断,岭南水乡起龙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又是一年粽香时,那些跟龙舟相关的习俗和文化,乡愁随季触动,故事扣人心弦。你或许不知道,在粤文化根源深厚的老西关,有一种“游龙舟”,但跟端午节其实没太大关系。

街坊回忆

民间有个“游龙桂”

“游龙舟”并不是端午相关的习俗,而是一种民间说唱。

“龙舟舟,出街游,姐妹行埋莫打斗。封封利是责龙头,龙头龙尾添福寿,老少平安到白头。”这一首小曲,就是老西关“游龙舟”时唱的曲子。“讲到龙舟,个个都会以为是端午节的龙船,但只有老人家,才知道其实‘游龙舟’另有所指,系一种曲牌。”逢源老街坊陈叔饶有兴致地和大家展开了讨论。

“靓少佳就全西关人都知道,但其实他的父亲谭杰南也是粤剧名伶。”为什么谈“游龙舟”要说到靓少佳呢?相传清光绪末年,西关有个人曾经跟“鼓起南”,也就是谭杰南学戏,十分了得,谁知晚年潦倒无奈,只好以唱“龙舟”为生,由于早年师从名伶,喉功很好,唱“龙舟”自成一派,人称“游龙桂”。“游龙舟”这一行,以卖唱为生,清贫居多,“游龙桂”离世后其朋友和弟子齐唱“龙舟”为其送行,并碑刻“龙舟王”3个大字。

原来,老街坊说的“游龙舟”,是粤中民间艺术的一种,正称为“龙舟说唱”。龙舟说唱,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其他粤语流行地区。旧时艺人停留在茶楼、渡船等地演唱,手持杖头,木雕龙船长棍,胸挂锣鼓罗伞,边敲边唱。

场景还原

“游龙”讲究好意头

老西关人熟悉的“游龙舟”说唱艺术,在珠三角很多地方都还有。

据《广州西关古仔》记载,旧时在西关,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面皱发斑,左手拿着一根木棍,横顶着一直木雕龙船;龙头龙须惟妙惟肖,龙身龙尾长约一尺;颜色红黄相间,还有小罗伞、小船桨,船桨用绳索连着,只要扣动绳子,便一下一下地划起来,十分精巧。

“这些人,当时我们称为‘龙舟伯’,也叫‘龙舟佬’,他们胸前挂着锣鼓,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唱龙舟曲,挺有趣。”而据记载,龙舟曲一般4句或6句为一段,平仄押韵,能叙能唱,深受粤人喜爱。过去的西关人,一见到“游龙舟”过来,就会围上去。老妇人喜欢在龙船上插一炷香,拜两拜,说是拜龙王,期望龙不翻天不搅水。有些人摸摸龙头又摸摸自己的头,表示添福添寿,小孩子则要摸摸龙须,意思是摸白须行好运。

“龙舟佬”有时候还要即兴编唱一些词句,让听官舒服开心,唱毕向主家鞠躬,递上锣鼓说句“恭喜发财”,主家就会把酬金放在锣鼓上。

文化溯源

龙舟说唱登录非遗名录

顺德龙舟说唱。

《佛山历史文化辞典》认为龙舟歌最早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名原籍顺德龙江的破落子弟首创。“龙舟”作为一种说唱艺术,从单纯的演唱叙事体裁到应用于社会宣传,它的演唱内容往往根据时势的需要而改变。

年后,顺德曾组建40人的“顺德龙舟粤剧团”,到各地表演谋生。该剧团于年解散,之后艺人各自活动。到了年代,除了著名粤剧家文觉非的作品《倒卷珠帘》,再也没有新作品出现,后龙舟说唱表演者大多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在街头卖艺。

年年底,龙舟说唱登录非遗名录。

年,广州市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白薇及相声演员吴家耀、说书演员崔大纶等在佛山地区尤其是顺德多处寻访,终于在杏坛镇北秀村发掘到几近消亡的“龙舟说唱”,并在当地的龙伯的家里发现了一根“龙舟杖”。回到广州后他们依照设计图仿制了一把龙舟杖。年广州民俗文化节上,吴家耀手执龙舟杖表演龙舟说唱,吸引到媒体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