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世间最大的伤害,打的旗号叫ldquo [复制链接]

1#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36.html

不久前,我在一所刚刚复学的初中学校做家庭教育调研,面对一群十三四岁的少年,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眼睛的功能是看,可以用哪些词表达和形容‘看’这个动作呢?”这个简单的问题引来十分踊跃的回应:

“望、瞄、瞧、观、瞅、眺望、仰视、俯瞰、端详、浏览、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孩子们争先恐后叽叽喳喳,像爆豆子一样蹦出一个又一个词,引出一阵又一阵笑声。

在轻松热烈的氛围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因为疫情,今年,你们和父母共同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假期,请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父母注视你的眼神吧。”

像被骤然泼了一瓢冷水,蹦跳的“豆子们”一下蔫了,有的孩子低下头去,有的开始咬指甲。短暂的沉默之后,一个男孩子皱着眉头轻轻吐出了一个字“盯”,另一个男孩低垂着眼睛说“瞪”,角落里发出一个怯怯的声音“虎视眈眈”,一个戴眼镜的文静女生用一个词把大家“轰”地逗笑了——“鹰视狼顾”。有的孩子拍着桌子笑得夸张,有的孩子摇着头笑得抹泪,但我清楚地看到,那些笑容的后面,那些孩子的眼睛里,隐含着的无助与无奈、抑郁和委屈。

父母为什么会用这样的目光注视孩子?

古往今来,有多少诗词歌赋咏赞过父母的目光——

温柔的,慈爱的,像阳光一样暖的,像春风一样柔的,它们激励过多少犹疑的脚步,安抚过多少困顿的心。但为什么,我面前的这些少年,他们感受到的父母的注视,是“盯”,是“瞪”,是“虎视眈眈”,是“鹰视狼顾”呢?

最近,还有两条登上热搜的新闻,内容也和父母的目光有关,只是这一次,父母的眼睛有了一个替代品——摄像头,父母的眼神有了一个新词汇——监控。

第一条新闻说的是一位一年级女孩的妈妈,她在家里安装了一个云台摄像头,即使不在家,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监视女儿有没有按时看书,坐姿是不是端正,有没有违规行为。妈妈还时不时通过对讲功能呵斥训诫:

“坐直一点!你在看什么书?怎么又看动画片!”

另一条新闻是一段短视频。南京一个14岁的小男孩打电话报警,控诉自己的父亲安装摄像头监控自己。视频里,父亲当着警察的面对儿子破口大骂:“我监控你什么了?你有什么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为什么不可以监控你?”男孩面部被做了模糊处理,但是我能够想象出他的眼神,想象出他的无助无奈,还有悲伤和委屈。

这两条新闻让人感到阵阵寒意。当摄像头成为父母的眼睛,当监护人成为监视人,家还能够称之为“家”吗?

有人问过一名小学生:“你觉得家里最舒服的地方是哪里?”答案不是卧室的小床,不是客厅的沙发,而是卫生间的马桶上。“为什么觉得那里最舒服?”“因为那里爸爸妈妈看不到我。”

不知道这个悲哀的回答会不会引发一些父母的思考:为什么从前那个温软香甜,依偎在你怀抱,拽着你的衣襟寸步不离的小尾巴,却这样决绝地要摆脱你的视线,要远离你?

一个人有两只眼睛,当你成为父母,就主动或者被动地拥有了“第三只眼睛”,这只眼睛是属于孩子的,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