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聊个中药,是白薇。
同时分享几个自己学中医的感受和启发。
白薇又名春草、白幕,最早是记录在《神农本草经》里面的。
像这样: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其名的由来,“薇,细也,其根细而白也”故名白薇。
每年早春、晚秋均可采收,但以秋季采收为佳。
采挖后,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即可入药。
其性寒,味苦咸,入肺、胃、肾经,含有白薇素、挥发油、强心苷等成分,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可以治疗阴虚内热、肺热咳血、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痈疽肿毒等症。
药物就是用他自己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的。
很多东西本身是好的。
但是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
很多中医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
不同品种甚至产地的同名药材有时候效果往往完全不同的,
所以也就有了道地药材的说法。
最近有几个病人服药后发生呕吐现象,
但是仔细分辨病情和方剂,
觉得问题不大。
所以自然就需要一个一个的排除可能,
比如:
是不是排邪反应?
是不是药物过敏?
是不是病人体质问题?
……
最后凭直觉,我聚焦到了白薇这味药上来了。
所以我查询了一些资料,所以有了下面的内容:
(七嘴八舌被收集的资料)
======
白薇是一味清虚热药,祝谌予先生常用其除烦止梦。我也用过这味药,有几次导致病人呕吐。为什么确定是这味药呢?把白薇拿掉就不吐了,加上又吐。
白薇很容易致吐。有的人10克都吐。
经常用到10克以上,尚未发现此情况。
我也有遇到这种情况现在很少用了
三年前我用至20克都没出现过至呕,在3年后就出现了致呕现象,反复更换了三个不同产地的白薇,所发生至呕现象出现时间有差异,服药后呕顿,十分钟后,三十分钟后。这很有可能是药村产地使用一些不规范农药所至!
后改用野生白薇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供参考!
7版中药学载白薇内服过量可产生强心苷样中毒反应。但中毒量为30-45g。中毒表现多为心悸,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流涎等症状。
我也是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是有些病人有反应,有些还可以,现在基本不用了,古人用白薇和我们用的药可能品种不一样,有待研究,不要让中医亡于药啊。
看来这种情况很普遍,原来我也常用白薇,后来药商换了产地外观明显和原来的不一样结果用后十个患者有七八个出现呕吐,后来就不再用白薇了
我5年前也给患者用过白薇,第一位病人服后有呕吐,当时没太在意,第二位病人剧呕,当时也没意识到是白薇的作用,第三位病人也致呕,我才想起前两位病人,白薇致呕是的确存在的现象,从此以后,我就不再用此药。
======
白薇其实是好东西的,比如我在万方数据库上收集了几个案例:白薇用量是30克。
周仲英老中医在最擅长应用的药物中就有白薇,用量也在10到15克。(《方药心悟:名中医处方用药技巧》)
明代医家缪仲淳更用白薇来治疗一些妇女的月经病和不孕症。
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了。
其实我在微博中发了问题后,也有同行反馈,有些质量保证的,其实量大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质量不好的,5克也会有反应。
这个就让我想起来一句话:
年老者以为经验可以代替教育,年轻者以为教育可以代替经验。
所以说,经验和教育都是需要同步进行的,没有办法互相取代。
因为很多东西,通过纯粹的书本学习或者他人叫学不到,只有经历了才更明白,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去琢磨这些事情。
然后这个经验和理论就结合在了一起。
学中医就是这样。
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写出这个,也是做个提醒。
在使用白薇的时候,需要留个神。
如果做过问:
大家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
然后大家也可以集思广益,
是否有代替的药物和方法呢?
========================================================
用药遵医嘱,求医请就近,医院。
想要获得更多治疗妇科、儿科诸如感冒、发烧、咳嗽、胃病、月经不调等的讲解,可以直接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