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本文,您将永远都不会知道原来在党史领域,自己还有那么大的一块盲区……
▎实验区编撰的这份《周报》,还要继续上呈,要报至军委会的侍从室。经过侍从室第二处的主任陈布雷和该处第六组的组长唐纵审编后,最终会摆放到委员长蒋介石的案头……
▎诸多这样唯利是图、不按套路出牌的“良心媒体”、“业界楷模”背后都隐现着党国达官显贵的身影,军事委员会的新闻检查局也无可奈何,憋出内伤啊……
▎当时撕报纸和偷报架最多的一个小特务名戚文渊;在邮局抢报纸最多的行动特务名叫陈国荣;在重庆密报读者名单最多的外勤特务名叫马翘宇;他们都得到传令嘉奖。说句心里话,这功劳立得实在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鄙视他们……
▎说起来,读者朋友们大概都难以置信,当年国民党的政治神经,已经疯狂到近乎失去理智的程度……
▎毛主席称赞他们是“新华军里的小尖兵”,林伯渠为他们题写了“大无畏”条幅……
▎一位苦力曾这样自豪地说:“《新华日报》替工人说话,谁要欺侮工人,咯老子就在《新华日报》登他一报,评价道理。”
它在陪都的舆论战场寸土不让,统战的旗帜高高飘扬……
“该报出版较早,销路亦广,当地一部分人民对该报已逐渐表示同情”;
“时间早、定价廉,及印刷方面较好”;
“发价低廉,派报处乐于代销,尤其对工友、学生,定价尤廉”;
——摘自中统局实验区内参资料《民意周报》
这份《周报》是实验区下设的民意调查站呈报上来的信息汇总。
所谓的“民意调查”,就是中统派遣派遣特务深入街头巷尾、茶坊酒肆,听取市井间对国事的议论,选择出其中重要的,上报给实验区。
实验区编撰的这份《周报》,还要继续上呈,要报至军委会的侍从室。
经过侍从室第二处的主任陈布雷和该处第六组的组长唐纵审编后,最终会摆放到委员长蒋介石的案头。
他们文中所称的“该报”,就是曾经受到毛泽东高度评价的《新华日报》。
伟人称其:
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
当年,它是我党在国统区第一张、并且也是唯一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就直言不讳地阐明了自己的宗旨:
“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卖报!卖报!卖《新华日报》”;
报童们穿梭大街小巷送报的身姿,是《新华日报》在我党领导下克难前进、扩大发行的动人剪影。
送报任务很艰巨,不管天晴下雨,报童都在4点多起床。
到食堂吃过早饭后,他们便去印刷室取报纸,按照分配的地域送报。
那时候,重庆市民每天早上起来最早见到的报纸就是《新华日报》。
它在陪都的舆论战场寸土不让,统战的旗帜高高飘扬……
不难想象,国民党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必然是一日不除、一日不快。
只许《新华日报》出版,不许共产党讲话……
抗战初期,国内合作抗日的历史大潮不可抗拒,国民党也不得不表现出几分合作的姿态,虽然不甘心让我党的声音在国统区广为传播,但是对《新华日报》是不敢公然查封的。
于是起初他们耍了第一个手腕,制定了一个政策——新闻检查:
一切言论、先查后登。
其目的就是“只许新华日报出版,不许共产党讲话”:年12月,《新华日报》被“免登”的稿件就有22篇、被删的稿件有47篇;
年1月8日,《新华日报》送检稿件15件、11件就被扣押。
据年1至5月统计,《新华日报》送审稿件被判“免登”次、“删登”次;
这种新闻检查制度,在阻击《新华日报》的同时,也令那段时间的其他中国报纸变得极其诡异、极其搞笑。
于是,笑点就出现了:
当时,新闻编辑都是上夜班的。
他们把报纸的版面排好打成小样后,就必须送到新闻检查处接受检查。
如果其中有些新闻报道的内容经检查后被扣不准发表,而又来不及补排其他替代的内容,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就会被铲版“开天窗”。
倘若某份报纸原先销路不广,自己就开始玩悬念营销:
明明已经顺利过审,却又连续几天主动开“天窗”,或者留下若隐若现的几个字,做出被铲版的痕迹。
这样就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好奇,鉴定出这份报纸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品质高洁,成为大V,马上就可以打开销路,发行量猛增。
诸多这样唯利是图、不按套路出牌的“良心媒体”、“业界楷模”背后都隐现着党国达官显贵的身影,军事委员会的新闻检查局也无可奈何,憋出内伤啊。
年,中国新闻史上轰轰烈烈的拒检运动起来了。
各界名人发言支持,声势极其浩大。
国民党对此毫无办法,只得妥协,废除检查制度。
于是上不得台面的阴招手段又来了。
只许《新华日报》印,不许《新华日报》卖……
成都——陪都之外的另一座大城市;
那里有条祠堂街,路边种植着法国梧桐,每到春夏,枝叶相交,便会覆盖出一条美丽的林荫道。
这里曾被叫做喇叭胡同。
康熙年间,满城的旗人驻军为当时的四川总督年羹尧在这条街上建了生祠,由此得名祠堂街。
《新华日报》的成都办事处就在这条街上。
年,中统的四川省调统室不断地向本部报告:
在重庆印刷的《新华日报》通过客运汽车,当天就能送到内江、自贡、泸州、荣昌、隆昌,第二天就送到内江至成都沿线,青年学生和市民群众纷纷抢购。他们要求从重庆方面切断运输线。
为此实验区很是卖了一番气力。
在大批外勤特务的逐步侦察下,他们掌握了有一名叫白薇的妇女,与四川公路局两路口车站站长曾子俊有联系,每天将刚出版的《新华日报》送到两路口汽车站,由成渝班车分送内江和成都。
为了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实验区在重庆将曾子俊和白薇逮捕,又令成都和自贡方面分别将成都汽车站的司机领班黎少怀、泸州车站站员黄乃伦和恒通汽车公司站员童玉华等几位与运送相关的人员逮捕。
这就是国民党的第二个手腕
/p>
“只许新华日报印,不许新华日报卖”;
特务们网罗地痞流氓,千方百计地妄图破坏《新华日报》的销售和发行渠道,迫使读者订不到、买不着,幻想着最终将它变成一堆堆摞在仓库中的废纸。
虽然经过这样的破坏,但《新华日报》还是依旧在各地准时出现,街头贴报栏内有《新华日报》、读者手中有《新华日报》,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因为《新华日报》也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发行方式,躲避开了特务们的阻挠:
有些由读者定期来取;
有的通过邮寄;
在邮寄时,工作人员有意把《新华日报》与用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作为外包装,并分散到多个各邮局和邮筒投放;
还有些报纸则通过职业报贩,以优惠价格批发给他们暗中出售。
当时,《新华日报》还常用商号的信封或以《中央日报》作封皮,加以伪装,让报纸能够顺利地送到读者手中。
特务们黔驴技穷后,就派出一批小特务在街上去撕毁贴报栏内的《新华日报》、偷祠堂街38号办事处门前的报架;
又派一批打手在邮局守候,看见“八办”的人员从邮局取出成捆的报纸就抢。
当时撕报纸和偷报架最多的一个小特务名戚文渊;
在邮局抢报纸最多的行动特务名叫陈国荣;
在重庆密报读者名单最多的外勤特务名叫马翘宇;
他们都得到传令嘉奖。
说句心里话,这功劳立得实在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鄙视他们……
只许有《新华日报》的编者,不许有《新华日报》的读者和作者……
说起来,读者朋友们大概都难以置信,当年国民党的政治神经,已经疯狂到近乎失去理智的程度;
请看如下档案:
《军统局渝特区西郊区监视读者情报》
1、政情统A字第67号:
“奸嫌分子刘铭铨言行”:“……平日喜阅新华日报,……。如有前伊与友人七、八位在弘农茶社吃茶时,即大声急呼称:共产党对抗战贡献很大,政府官员到处贪污,等语”。
2、政情统A字第10号:
“李可忠有奸伪嫌疑”:“……,平日喜看新华日报及左倾书籍。……很少正式工作,总是东奔西走,行动诡秘,似有担任该厂奸伪联络职务云”.
3、政情守A字第五号:
“周卓兰似有奸伪嫌疑”:“……平素喜阅新华日报及《群众》等刊物。……似有奸伪嫌疑”。
《军统局渝特区江北组关于蜀都中学读者情报》
社情民字第五四号
/p>
“查江北盘溪蜀都中学校长周学庸,本期有学生四百余人,多喜阅读新华日报及解放社所出版之整风文献等书刊;
……
而该校负责人则置若不闻,对学生之放纵如斯。
该校学生思想如何,俟续查报”;
从上列几则档案原文可知,《新华日报》的读者在特务的秘密侦察中,不是指为“奸嫌分子,”就是疑为“共党联络”。
中学里学生爱看《新华日报》,校长竟列入黑名单追查,随时可以捕办。
这是因为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渠道再次碰壁之后,中统特务们最后只好直接赤膊上阵,走法西斯统治的老路。于是他们拿出看家的第三种手腕

/p>
“只许有新华日报的编者,不许有新华日报的读者和作者”。
在特务横行的陪都,只要被特务们发现谁订、谁买、谁读《新华日报》,就有被打、被抓的危险,甚至会招来无辜的杀身之祸。
好在我党的统战工作威力无穷。
年3月31日,宋庆龄先生为了抗战大业,顾全大局、摈弃前嫌,应宋美龄之邀,飞抵重庆。
赴渝不久,她就应周恩来、邓颖超等共产党人和《新华日报》之约,不顾疲劳,来到位于市内民生路号的《新华日报》营业部,看望全体工作人员。
离开之前,她还在会客室里,欣然题写了“抗战到底”四个铿锵有力的大字。
4月8日,题词被刊发在《新华日报》的显著位置。
这个题词,在激励了军民斗志,维护、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对《新华日报》也是一种保护。
以后,宋庆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次参加报社活动,为《新华日报》亲笔题词和撰写文章。
针对国民党当局封锁新闻来源的可耻做法,《新华日报》就采取迂回战术,除依靠我党的驻重庆代表团获取新闻来源外,还通过内部电台抄收“新华社”广播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材料;
并且还依靠地下党组织在读者中物色可靠的通讯员,邀请知名人士为报纸写稿。
《新华日报》每逢创刊周年之前,都要集中进行征求读者意见的活动,不断改进报纸工作。
年1月,在征求读者意见时,对读者成分进行了调查。
原来大家估计读者中知识阶层的人要占多数,但调查结果表明,工人占到了读者群体的70%,其次是青年学生,占第三位的是国民党机关中的下层公教人员和职员。
报社及时向南方局作了汇报,编辑部的同志则依据这一情况和读者意见,开始研究改进报纸工作的问题。
为了更广泛听取读者的批评意见,《新华日报》曾经在报纸上发表社论恳请读者批评。
年5月23日就发表重要社论《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评》,诚恳表示
/p>要“倾听各党友人、各界先进和广大读者的批评”以改进报纸工作。
毛主席称赞他们是“新华军里的小尖兵”、林伯渠为他们题写了“大无畏”条幅……
抗战期间,陪都的街头常常见到《新华日报》的报丁、报童们,无故被一群流氓拳打脚踢,被扯烂的报纸满天飞扬。
这些场面都是特务暗中策动的流氓事件。
这是他们迁怒于这支曾发展到多人的新华报童队伍,为粉碎了自己对《新华日报》发行的破坏与封锁。
特务们顾虑如果出动军警不仅“有碍观瞻”,而且还要担待政治责任,不如雇用流氓,对他们进行迫害。
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既无从追究,也与己无关;
“小伙子,你运的这两捆是什么报纸哟?”
询问者边问边准备翻车上的两大摞报纸。
“就是两堆废报纸,准备运回去贴墙壁”,小报童一下子坐到报堆上,沉着地指着已经捆绑好的几份《中央报》日期说,“你看嘛,都是些过了期的”,见没什么可疑的,询问者才离开……
谁也不知道,在几份《中央报》作掩护下的那两捆报纸,是被严格监察的份《新华日报》。
这就是大无畏的小尖兵与中统特务的对答。
小尖兵们送报时还经常需要与国民党特务、宪兵“打圈圈”,这是为了保护读者。
一旦发现身后有“尾巴”,报纸就不送了,绕到大街上,跟特务兜圈子,甩掉特务后,再去补送。
除了把报纸安全地送到读者手中外,报童还有承担着一个重要任务——发展读者。
每天送完报纸回到报社,报童们对当天发展的订户信息要填“区域卡”,填完卡、报完账、领到第二天取报单后才休息……
其用心之险恶、手段之凶残,为两党斗争史上所未见。
从抗战开始,直至内战爆发,9年多的漫长岁月里,国民党特务每天都处心积虑地迫害《新华日报》。
其用心之险恶、手段之凶残,为两党斗争史上所未见。
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
12月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为转移斗争目标,动员重庆各大、专院校及中等学校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反苏大游行。
游行的当天,实验区派出大批行动人员分散到学生队伍中,与各校的特务学生取得联系,指使他们带头呼喊“打倒苏联”、“惩办凶手”等口号。
当游行队伍行经民生路《新华日报》门市部时,行动人员乘机闯入门市部,动手殴打门市部的工作人员,并将门市部予以捣毁。
当时《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见势不妙,立即打电话向附近的重庆市警察局第四分局报警;
警察局事前不知道这是特务机关有计划的破坏行动,便派队赶来。
当时,门市部已被捣毁,门窗玻璃被打碎,书架、报架被砸烂,书刊、报纸散落满地,多名工作人员被打伤。
警察们驱散围观的人,将还在继续行凶的暴徒数人当场拘捕,押回警察局。
在审问中,特务们气势汹汹,斥责警察多管闲事,质问他们到:
你们究竟是国民党的警察局还是共产党的警察局?
并且扬言要找警察局长算算账。
经过查看证件,分局长郭某明白这事弄不好要闯祸,即向特务们解释,并全部释放了他们。
至此该报共办期,历时9年零1个月。
年2月,蒋介石在隆隆的内战炮声中,终于下达了对《新华日报》“立即查封”的“密令”,并限令新华日报在渝人员,一周之内撤出重庆,过时安全不予保障。《新华日报》在3月安全回到延安……
它于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日出对开一大张;
同年10月25日迁重庆出版。
年春改为中共四川省委领导;
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至此该报共办期,历时9年零1个月。
它切实反映群众的呼声,国统区的人民群众都亲切地称它为“我们的报纸”。
一位苦力曾这样自豪地说
/p>“《新华日报》替工人说话,谁要欺侮工人,咯老子就在《新华日报》登他一报,评价道理。”
本文所回顾的这段往事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请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深入理性阅读,切莫误解。
笔者无意于激发、引导各种不良情绪,更无意于影响、重构读者朋友们的心理认知。
为了顺利过审,所配老照片均与文本内容无关联,特此说明。
▎友情提示:
研究历史,建议去看史书。
史书也未必是真的,依旧需要自行判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