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考研大本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
第二个十年(~.06)
第三个十年(.07~.09)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内容整理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年)
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小说一
通俗小说一
新诗一
散文一
戏剧一
小说二
通俗小说二
新诗二
散文二
戏剧二
小说三
通俗小说三
新诗三
散文三
戏剧三
时代背景
事件
人物
口号/名篇
影响
结果
维新运动
诗界革命
新诗派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适用于今,通行于俗」
突破传统观念与形式,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
失败,因历史条件当未成熟。
维新运动
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
「改良群治」「新民」
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提高
同上。
维新运动
文界革命
文界
「新文体」
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同上。
晚清
裘廷梁
白话文
同上。
清末民初
翻译小说盛行
打破思想封闭状态
成功。
辛亥革命后
民生发展、社会较安定
新知识者群体
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
中国史上少有的思想统治松动时期,思想发展迅速,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条件成熟。
成功。
五年9月
新文化运动始
《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浩大展开。
成功。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易白沙、李大钊、吴虞等
写文章批孔、反孔,认其思想易演成独夫专制。
大力倡导民主科学精神,人人信仰德先生、赛先生。
?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
「以欧化为是」「输入学理」
引进西方文化,为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提供武器。
冲破传统禁锢为成功,但后来太过。
年1月
文学革命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文学改良之八事。
成功。
年2月
文学革命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目标。
成功。
文学革命
钱玄同
致《新青年《的书信
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
成功。
文学革命
刘半农
我之文学改良^
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
成功。
年4月
文学革命
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意在结果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年冬
文学革命
陈独秀、李大钊
创办《每周评论》杂志
倡白话文、新文学,影响越来越大。
文学革命
傅斯年、罗家伦
创办《新潮》月刊
倡白话文、新文学,影响越来越大。
批判黑幕派
周作人、钱玄同、鲁迅
论黑幕关于「小说世界」
集中力量摧毁当时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
成功。
旧文学势力的反击
林纾
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
引起更大的攻击。
失败。
年
五四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周作人、鲁迅等
「新思想、新学术」
五四运动纳入新文化运动最有力的组成部份。
?
年
与「学衡派」论辩
梅光迪、胡光骕、吴宓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虽中肯,但有些理论仍太保守,被批驳。
失败。
年
与「甲寅派」论争
章士钊
倡文言文、读经救国。
遭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
失败。
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
项目
成果
一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大杂志使用、教育部国文课教育统一运用。
二
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群起
各式各样学说的引入,呈现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
三
文学理论建设
理论先行,后创作实践。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新文学发展的格局,本身也是新文学传统不可忽视的重要部份。例如:胡适的「横的移植、纵的继承」「大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周作人「平民文学」及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四
创作部份
有引人注目的实绩。如鲁迅的小说、报刊上陆继推出的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总结
整体
带来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位的大革新,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
阶段
时间
特色
名家名作
一
年1月到年五四运动开始
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创作才刚萌芽,一般小说还很粗浅,旧文学的痕迹较为明显,多为反对文言文才尝试写白话作品,为一个准备阶段。
二
五四运动到年三一八惨案
思想最开放、创作最活耀的时期。开始形成创作流派、各类文体也有了较大发展,新文学站住脚跟。
鲁迅、郭沫若的大部分诗作
三
三一八惨案到年四一二事变
许多新文学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一度沉寂。但这一时期开始发展的「革命文学」对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兴起奠定基础。
本书的作者们吸收并反应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打破狭窄的格局,扩大研究领域,除了尽可能的揭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主流,同时也注意到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力图真实地写出历史的全貌。在体例上的安排,注意到文体分类,以突出各种文体的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特点,又对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进行专论述,以显示各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引自封底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属于大陆的文学教科书,所以其内容及体例力求详细统整。对于历史轨迹的脉胳和发展,此书做了一个很完整的述叙,但相对的对于各个作家作品特色及生平经历影响的介绍便稍显不足,但因其为「文学史」教科书的定位,此美中不足之处便瑕不掩瑕,况且其还捡选了一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做简介。
文学可以丰富人类的人生经验,无待于亲身去体验;历史对于人类心理及文化发展上的影响是有脉络可寻及有目共睹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提供了读者纵观文学的历史流变机会,且稍稍点提了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风格及作品供读者再往有兴趣的主题深入研究,做为文学史的概括总介及研究者寻找研究方向的指针,可当之无愧。
惟其为大陆学者所撰,对于国共内战及对台湾部份的撰写,可能会与生于台湾、长于台湾的读者原认知大相径庭,但换个角度来看史事,也不失为一件趣事。文学勿泛政治化,史有明证!
-推荐阅读-
点击蓝字即可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必背名词解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