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树立义最爱家乡的葫芦笙 [复制链接]

1#

丽江文艺▏期

最爱家乡的葫芦笙

乡下老家的纳西村寨里,一直流传着一种古老而接地气的簧管乐器––--葫芦笙。这种造型美观,乐曲悦耳的葫芦笙,以其独特的音色,古朴的音质,最能体现笙簧乐器悠长、厚重的特点,成为其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的奇葩。我对老家那悠扬、清脆的纳西葫芦笙乐曲情有独钟。每当耳边响起那熟悉的曲调就像遇到了久别重逢的故友,感觉那样亲切,总会情不自禁地唤起对葫芦笙的记忆。

葫芦笙,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乐器,样式古朴自然,轻巧可爱。它主要由笙管、笙斗和簧片组成。以空葫芦的腹部作笙斗,葫芦细长的柄端为吹口,参差不齐的5个竹管竖插在一个笙斗上,竹管内安簧片,再用蜂蜡封住制作成的,葫芦笙因此而得名。紧密团结在笙斗周围的5个竹管按长到短的顺序命名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竹管上开有不同高度的音孔。五弟兄音色各异,分为高、中、低不同音区。小高音清脆明亮,中音圆润浑厚,低音厚重低沉。这五弟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高低音及不同的和谐音的叠加,吹奏出葫芦笙轻快、活泼的曲调。

吹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怀抱笙斗和竹管,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住不同的笙管音孔,嘴含吹口,通过呼吸气流和指法的灵活配合来表达出音阶。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泼多样。最具特色的是葫芦笙的笙管上端出音孔处,套上稍大的竹筒或用小葫芦形成的小喇叭,可起到良好的音响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洪亮、音色优美动听而丰富多变。

葫芦笙是比较难学的一种乐器。据我所知,一个村子里真正会吹葫芦笙的多则三四人,少则一二人。因其只有五音,并不能演奏千歌万曲,只适合吹奏固定的葫芦笙调。相传村里的艺人杨以周爷爷能吹三十来个调,而且不同的曲调打跳时的舞步也不尽相同。但我所知道的只不过是大调,即为纳西族葫芦笙乐曲的“母调”,其他所有乐曲都是她的派生调,学习吹奏葫芦笙者必须先学会吹奏此曲。还有“虎子吹笙”,“虎子”为一纳西族先辈的名字,传说其人会吹奏七十二调葫芦笙,此曲是他创作的乐曲之一,故以其人名冠名此乐曲并流传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吹奏此曲时要取掉葫芦笙的第二个竹管(老二)左侧四分之三处小孔上被封的蜂蜡,否则无法吹奏此调。除此之外是小鸟喝水、村妇浣麻等曲调。

纳西族的葫芦笙打跳历史悠久。在古老的纳西族东巴经《鲁般鲁绕》中,早已记载了牧奴们制作和吹奏芦笙的情景,纳西族葫芦笙舞是节日时自娱性舞蹈。一般首先要跳一段“扭美”(母调),它是葫芦笙舞曲的基础。打跳时众人携手,面向圆心,左肩微向前,胯部随脚步的移动略向前后闪动,当向前抬腿时,身体略前倾,胯部向后,动律独特。

按照故乡的习俗,每逢重大节气或遇喜气热闹的日子,傍晚时分,只要烧起一堆熊熊的篝火,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参与篝火晚会。纳西族葫芦笙打跳队伍手挽着手,以篝火为中心围成圆圈,吹葫芦笙的人站在圆圈内,边奏边舞的方式来领舞,打跳队伍中往往是善于把握节奏,压得住阵脚的男子当龙头,颇有轻歌曼舞的气氛。在过去缺少娱乐活动的年代,葫芦笙乐给贫瘠生活中的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可以尽情抒发内心的欢乐情怀。

这样的打跳方式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纳西语叫“刀捞令搓”(意为“欢乐的舞蹈”)。民间素有“芦笙一响,脚板发痒”的俗语。村民只要听到熟悉的芦笙音响,就会一跃而起,穿户踏月而出,向那发出音响的地方疾步奔去……这种娱乐打跳借助优美的音乐旋律,使人整个身心都尽情于手舞足蹈的艺术境界里,它不仅使广大纳西族男女老少从中享受到自娱的欢乐,并且极大的启发和锻炼了纳西人民的智慧和体质。一把精致的葫芦笙,一曲优美的旋律,奏响了故乡山水的绮丽,也奏响了纳西儿女的激情和欢乐。

由于葫芦笙的结构复杂,工艺精细,调音难度大,制作起来比较麻烦。即使在十里八村的范围内,有本事制作葫芦笙的民间艺人也为数不多,足见其制作难度之大。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民间艺人往往是没有学过任何乐理知识的,但凭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乐感和悟性,可以制作出精巧绝伦的芦笙,并且会制造此乐器的师傅绝对是吹葫芦笙的高手。

雕刻竹簧片和调音是制作葫芦笙难度最大的工艺。刻制弹簧片先要选择上好的老绵竹晒干,在宽度不足一公分的竹片上,用小刀刻制出貌似“回形针”状的簧片。虽说是小小的簧片,但制作水平却有高下之分。记得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了家乡的艺人刻簧片的过程:在竹片上横切一小刀,撬出一小绺竹皮做簧片,竹片的腹部挖开一方形小槽,固定簧片的一面,另外三面的边缘留缝,所留的缝隙一定要做到严丝活缝才行。小竹片对准嘴唇来回吸吹,簧片上下颤动自如,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在此基础上师傅逐步完成试音、调音、定音的工序。而鲜为人知的是调音的技巧,簧片刮得越薄,音色越粗;簧片越厚,音色越细。因此最关健的是打磨簧片和定音,簧片缝隙的宽度和簧片的音色决定了芦笙质量的好坏,因而需要有非常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艺人全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来保障,有人把这个特殊工艺称之为"视听艺术"。做好簧片后,师傅会用锅铲盛着清油放在火上煎,再将数个簧片放入铲中,在沸油中稍煮待颜色泛黄时捞起,将簧片封装在竹管内,置于葫芦,然后把竹管用黄蜡烤化糊在葫芦上固定好,一件优美的葫芦笙在艺人灵巧的手中大功告成。

近年来,在举国上下高度重视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大好形势下,我的家乡涌现出热心挖掘、保护、传承本土文化的有识之士。奉科镇文化站牵头制作了具有家乡特色的葫芦笙乐曲《笙动丽江》视频专辑,该视频画面清晰,曲调悠扬,节奏明快,风格刚劲,舞步整齐,舞姿矫健,气势磅礴,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动人心魄。德高望重的老书记和积敏老师,退休后创作了不少有丽江味的本土歌曲,将本地的笙笛乐曲融入歌曲中,形成了别开生面的创作风格。如《欢乐和谐苑》、《纳西新劝世歌》、《博开崩莫赌》等歌曲,旋律优美,音域宽阔,笙歌宏亮,歌声动听,哲理性强,令人回味无穷。这些歌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广场舞首选曲目。中心校木树武校长在奉联完小首次开办“葫芦笙兴趣小组”,从男生中遴选人员,邀请民间艺人传授技艺。在今年的“第四届玉龙县青少年民族文化才艺汇演”中,奉联完小代表队向众人展示了原生态葫芦笙音乐文化传承的节目,为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我深信,在故乡这片热土中,葫芦笙技艺汇集成的这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薪火相传,永不衰退。

编辑白薇,邀你共话丽江文艺

树立义

纳西族,丽江文艺忠实读者。

如果,你的梦里有丽江。

那么,这一定是个文艺的梦。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