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名的张爱玲,一生却是无比孤傲的。她的傲气来自才华,她的孤独则来自不幸家庭,以及成名后的曲高和寡。两次婚姻的不幸,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她性格的影响。
看张爱玲的文字,总是惊诧于她对男女情感和人情世故的描写,竟能细腻和敏感到那种程度,那是赤裸裸的人性透视,温情时也能感人泪下,但更多是彻骨之寒的自私和冷漠。
能成为张爱玲闺蜜的人,自然也不是一般人。炎樱,苏青,潘柳黛,邝文美,她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然而有的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则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真正能够相守到老的,只有互相欣赏、支持和关怀的邝文美。
马克思曾说,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张爱玲的四段闺蜜情,也见证了她不同时期的交友观和选择,并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成年人的友情,说到底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真正的情谊,不掺杂任何利害关系。
炎樱:见证幸福的人,为何最后成了陌路?
张爱玲少女时期最重要的知己好友,无疑是炎樱,她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证婚人,曾多次出现在张和胡的作品里。
炎樱是一个混血儿,父亲是阿拉伯裔商人,在上海开珠宝店,母亲是天津人,她从小就生活优渥,而且性格开朗,是一个直言直语热心肠的人。
张爱玲19岁那年,考入香港大学文学系读书,和炎樱成了同学。两都来自上海,也都热爱文艺,很快就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姐妹。
张爱玲性情寡淡,炎樱却活泼跳脱,两人一起出去,是一对互补的但是很古怪的搭配,她们会喜欢某一个店的栗子粉蛋糕,一个店的奶油烧饼,另一家的咖啡,然后一家一家去吃,总是形影不离。
年,因日军入侵香港,张爱玲和炎樱一同回到了上海,炎樱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张爱玲则辍学写起了小说。
年,张爱玲和炎樱在姑姑家的屋顶上
张爱玲写到炎樱时说:“我们回到上海进圣约翰大学,她读到毕业,我半工半读体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过远,随即辍学,卖文为生。”
在上海文坛,张爱玲很快展露头角,写出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和《倾城之恋》等佳作,年少成名;这期间,炎樱也发表了一些散文,但她主要还是喜欢服装设计。
两人都喜欢绘画,张爱玲一些作品的封面和插图,就是炎樱给设计的,她还为张爱玲拍了很多经典照片。当然,张爱玲也为炎樱的服装店写过几篇《炎樱衣谱》的广告,文章里总是谈到炎樱。
张爱玲曾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炎樱能买到让我满意的围巾,换任何一个人都不行。”两人的亲密关系可见一斑。
在上海,她们又认识了文坛大姐大苏青,以及胡兰成,并很快成了好友。胡兰成疯狂追求张爱玲,张爱玲很快沦陷。
年,炎樱为张爱玲拍的照片
年,张爱玲和胡兰成仅凭一纸婚约,就结了婚,炎樱是两人的证婚人,见证了短暂的幸福时光。婚后,张爱玲和炎樱在一起时依然很亲密,这往往让胡兰成觉得自己的多余和笨嘴笨舌。
但是,成年人的关系,毕竟已不如少女时那样单纯了。炎樱在《一封信——炎樱与胡兰成的谈艺录》里,提起张爱玲时说:
兰你,你真是不知道现在同爱玲一块出去有多讨厌。从前,虽然我们两人在一起是很合理想的滑稽搭档,到底不十分引人注目,高兴在街上吃东西也可以。但是,(现在)怎样的呀!
张爱玲成名后,和炎樱一块出去时,总有人在后面追着叽叽喳喳地叫嚷,喊着张爱玲的名字,这种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让炎樱感觉到一种冷落和不自在。
在《一封信——炎樱与胡兰成的谈艺录》中,炎樱还说:“被一个名作家所欣赏,被用作题材,是很大的荣幸,我非常感谢的,可是我无论说了什么都被歪曲了,那又是一件事。”
从这里不难看出,两人的矛盾和隔阂已经出现。
炎樱为24岁的张爱玲拍的照片,张戴的帽子是炎樱妹妹的
还有些小细节,比如炎樱说“去看看苏青好么?”张爱玲一怔,炎樱赶忙解释说“我们的苏青。”
苏青是两人的共同好友,三人的关系都很亲密,张爱玲的这一怔,有点多疑、敏感和猜忌的成分,只能说两人的心已不在一处了。
当一段友谊需要迎合、猜忌或刻意回避某些话题时,就已经不再单纯,也就注定了不会长久。
再后来,张爱玲落魄了,由香港辗转日本,又去了美国,而此时的炎樱则靠着精明和社交场上的灵活,在生意上赚了很多钱,张爱玲初到美国,手无余钱,还是炎樱托关系给找的住处。
她们还一起去拜访在美国的胡适,炎樱越来越自信,大有炫耀的意思,而张爱玲越来越自闭,尤其是和第二任丈夫赖雅结婚后不久,丈夫瘫痪了,她更是把自己封闭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张爱玲二婚后,炎樱来信总说要来看他们,却总是不来,而且话题一转,又谈起了自己生意上多么风光,赚了多少钱,两人由此越来越少交心,更加地疏远了。
张爱玲戴的项链是炎樱的
年,炎樱结婚,张爱玲在写给另一闺蜜邝文美的信中说:
炎樱上月结婚,自纽约寄请帖来,对象不知道是个医生还是个博士,我也没查问,大家都懒得写信。
两人的关系就此一落千丈,因为彼此都有了新的生活和圈子,交际也越来越少,渐渐便没了音讯,后来炎樱写过几封信,张爱玲都没回。
不明就里的炎樱还在信中写道:“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莫名其妙不再理我?”最终,她也没有得到答案。
其实,张爱玲和炎樱的友情,像极了我们大多数人,年少时是发小、哥们、闺蜜,但随着各自组建了家庭,过上了不同的生活,走进了不同的圈子,原先无话不谈的亲密关系也就不知不觉淡化,直至消失了,最终渐成陌路。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近在咫尺又天各一方,就是这种友情的真实写照吧!
苏青:相知相惜的双娇,因何再无交集?
苏青比张爱玲大六岁,成名比张爱玲还早,她们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的绝代双娇。
苏青原名冯和仪,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家庭,19岁时考入位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妥妥的才女。
可是大学还没毕业,就因结婚退学了,移居上海待产,生下女儿后,受尽婆家的气,苦闷中开始写作,常发表一些散文和杂文,针砭时弊,文笔犀利而尖锐。
十年里,苏青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受尽婚姻的折磨和摧残,终于离了婚。年,正当张爱玲因发表《倾城之恋》等大红大紫的时候,苏青也在报纸上连载了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受到追捧,名噪一时。
年之前,苏青和张爱玲、胡兰成三人是没见过面的,都只是在文字里彼此欣赏。
苏青在汉奸陈公博的赏识和支持下,创办了《天地》杂志,苏青向张爱玲约稿,张爱玲写了小说《封锁》,结果《封锁》被胡兰成无意中读到,惊为天人,便给苏青写信去,约见面。
就这样,三人有了第一次见面,并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女作家苏青
张爱玲的文字清冷不失艳丽,是繁花似锦下的秋寒与悲凉,带有自己不幸身世的密码,有一定的自传性质;苏青的文字来源于世俗生活的苦难,琐碎大胆,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张爱玲和苏青相识后,两人是惺惺相惜的,互相欣赏认同,互相抬高扶持,张爱玲为苏青办的《天地》杂志投了很多稿,还为其设计封面,苏青在公开场合也常常赞扬张爱玲。
在《传奇》座谈会上,苏青说:“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了。我最钦佩她。”
张爱玲在《天地》杂志上发表的《我看苏青》一文,更是掩不住对苏青的欣赏:
即使从纯粹自私的观点看来,我也愿意有苏青这么一个人存在,愿意她多写,愿意有许多人知道她的好处。
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张爱玲还说,“所以我同苏青谈话,到后来常常有点恋恋不舍的。”可是,有才的女人之间,尤其是闺蜜,多少都会心存嫉妒,对此她也毫不掩饰地说:“同行相妒,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何况都是女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
苏青
如果这种才华上的相妒,再涉及到同一个男人的话,那就更微妙了,而这个人正是胡兰成。
胡兰成是汉奸文人,也是情场高手,对付女人的手段那是一套一套的,对张爱玲和苏青这样的才女,他更是将口灿莲花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
胡兰成认识张爱玲没多久,就发表了一篇《评张爱玲》的长文,从张爱玲的性格、为人和文学作品,都做了细致而华丽的评述,通篇是溢美之词,比如:
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
她的心喜悦而烦恼,仿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
和她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
这样的文字,和张爱玲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在胡兰成狂热的爱情攻势下,张爱玲陷了进去。
但同时,胡兰成也并没闲着,他对苏青也赞美有加,爱恋不已,称赞道:“鼻子是鼻子,嘴是嘴,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子的俊俏。”
苏青看书写字时,她的美得到一种新的圆熟与完成,是那样的幽沉的热闹,有如守岁烛旁天竹子的红珠。
苏青后来在《续结婚十年》里,就以胡兰成为原型,写了一个对她一顿猛夸的谈维明,两人情到深处滚了床单。
胡兰成与张爱玲和苏青分别秘密恋爱着,没多久张胡二人结婚,苏青几乎被蒙在鼓里一无所知,而胡苏二人的私情,张爱玲起初也不知道。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两人因此也有了很大嫌隙,来往越来越少。再后来,张爱玲辗转香港去了美国,苏青则留居上海,两人便断了联系。
盛年时一样的风光无限,甚至为同一个男人倾倒,晚年也一样的凄惨和孤独,但终究是再无交集,她们的闺蜜情,始于才华,终于选择。
潘柳黛:不相匹配的友情,有没有必要维持?
上世纪40年代,潘柳黛、苏青、张爱玲、关露,是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
潘柳黛原名柳思琼,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受过很好的教育,18岁那年只身来到南京闯荡,成了一名记者,后来又到上海发展,写散文和小说。
潘柳黛心直口快,说话尖刻,文章常常直抒胸臆,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退职夫人自述》,与苏青的《结婚十年》,可以说是女性自传体小说的双壁。
在上海文坛,潘柳黛本来占据很重要的一个席位,可是随着张爱玲的冉冉升起,她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一开始,潘柳黛和苏青、张爱玲关系都很不错,也算得上是闺蜜,但是从一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三人之间的差别。
作家潘柳黛
一次,潘柳黛和苏青相约去看张爱玲,提前打了电话。等两人到张爱玲的公寓时,发现张爱玲穿着坦胸露臂的晚礼服,浑身香气袭人,手镯项链,满头珠翠,使人一望而知她是在盛妆打扮中。
潘柳黛和苏青以为张爱玲有事要出门,可张爱玲说就是在家等朋友来喝茶,两人以为张爱玲有重要客人来访,正准备离开,张爱玲却慢条斯理地说:“我的朋友已经来了,就是你们两人呀!”
不管是出于显摆,还是对朋友的格外优待和重视,张爱玲确实是隆重了一些,但这却刺痛了潘柳黛,让她相形见绌,更加自卑起来,这以后,张爱玲就成了她口中穿奇装异服的怪人。
潘柳黛想拉拢苏青,一起嘲笑张爱玲,但苏青却笑而不语。渐渐地,苏青和张爱玲走得更近了,潘柳黛心里更不是滋味。
年3月,《杂志》举办女作家座谈会,潘柳黛、张爱玲和苏青一起出席,席间相谈甚欢,不料突然张爱玲和苏青两人就唱起了双簧戏。
潘柳黛作品
苏青说:“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大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
张爱玲说:“踏实地把握生活情趣的,苏青是第一个。她的特点是‘伟大的单纯’。经过她那俊杰的表现方法,最普通的话成为最动人的,因为人类的共同性,她比谁都懂得。”
正在磕着瓜子的潘柳黛,一时错愕不已,尴尬地无法自处,自此也就怀恨在心。
胡兰成发表《论张爱玲》,对其大吹大捧,张爱玲因而红得发紫,潘柳黛对此看不惯,嫉恨蒙蔽了她友谊的双眼,很快就写了一篇《论胡兰成论张爱玲》的文章,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首先,潘柳黛对胡兰成一通调侃,接下来对张爱玲也没放过,她是这样挖苦的:
胡兰成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因为她的父亲讨的老婆是李鸿章的外孙女,她是李鸿章的外重孙女——其实这点关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使自说自话说是“喝鸡汤”的距离一样.八杆子打不着的一点亲戚关系。
潘柳黛嘴上逞了一时之快,也就和张爱玲结下了梁子,就此断交。被张爱玲抢尽风头的潘柳黛,灰溜溜地告别了她文坛的光荣史。
画册上的潘柳黛其实有点微胖
但潘柳黛的毒舌并没有就此罢休,年她在《记张爱玲》一文里,先是回忆了一番两人的交情和恩怨:
以后隔了十年。再到香港来时,据说有人向她谈起我,她还余怒未消地跟人说:潘柳黛是谁?我不认识她。
在《记张爱玲》的结尾,潘柳黛大大地讽刺挖苦一番:
听说她现在在美国,过得也是平平常常的日子。在中国卖弄美国噱头,到美国再去卖弄中国噱头,我想聪明的张爱玲很可能已经放下剪刀,拿起厨刀,在美国朋友面前,正在大力表演她的“祖传秘制”“李鸿章杂碎”的“贵族”烧法呢。
这酸不溜秋又怨恨满满的结尾,也彻底为这段不相匹配的友情画上了一个滑稽的句号,两人老死不相往来。
见不得朋友好,通过讽刺挖苦闺蜜来挽回自己的尊严,并以此昭示可怜的优越感的人,这样的友情不要也罢!
邝文美:中年建立的友情,为何那么暖心?
邝文美比张爱玲大一岁,可以说是张爱玲的读者和粉丝。
在张爱玲去香港前,她们是没见过面的,但张爱玲所有的作品,邝文美都读过,非常喜欢和推崇。
年张爱玲到香港后,在领事馆新闻处找到了一份翻译工作,成了邝文美的同事,两人就此成了无话不说的闺蜜。
邝文美本身就是翻译家和作家,也算是个才女,再加上很欣赏张爱玲的才华,在生活中处处给予关照,这对落魄中的张爱玲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
邝文美常去看望张爱玲,两人非常投缘,常常一聊就忘了时间,但邝文美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晚上八点前不得不回去,对此,张爱玲亲切地叫邝文美为“我的8点钟的灰姑娘”。
张爱玲(中)与朋友在一起
张爱玲经济拮据,邝文美便把她介绍给了在邵氏影业当编剧的丈夫宋淇,宋淇是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也是香港电影业的先锋,此后宋淇便常常帮张爱玲发表作品,给她找剧本写,在经济上帮助她。
张爱玲常常被书迷打扰,为了给她一个好的创作环境,邝文美还在自家附近找了个公寓,给张爱玲一个安静的生活空间,对此,张爱玲是非常感激的。
后来,张爱玲在信中说:
我绝没有那样的妄想,以为还会结交到像你这样的朋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没有这样的人。不过有了你这样的朋友之后,也的确是宠坏了我,令我对其他朋友都看不上眼。
三年后,张爱玲去了美国,但她和邝文美、宋淇夫妇的联系并没中断,她们时常通信,在信里聊生活、聊艺术和文学,也聊困难的处境,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她们40年来的通信,保存下来的就有封之多,信里是满满的牵挂与关怀。
邝文美和宋淇夫妇
张爱玲初到美国,想在英语文学世界里闯出一番天地,不料却遭遇打击,经济陷入困境。邝文美夫妇知道后,帮她揽了几个剧本,提前预支了稿费,解了张爱玲的燃眉之急。
同时,邝文美和宋淇,还把张爱玲隆重推荐给好友夏志清,夏志清当时正在编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收到邝文美夫妇寄来的张爱玲作品后,被深深吸引,给出了“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的评价。
就此,张爱玲在纯文学领域正式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实,真正好的友情,就是不管你好与不好,荣华还是落魄,都会默默地支持你,关怀你,理解你,而不是离你而去,或落井下石。
张爱玲这张双手叉腰的经典照片,就是在香港是邝文美陪同去照的
在不理解张爱玲的潘柳黛眼里,张爱玲是爱穿奇装异服,总是标榜自己贵族血统的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女人。
但在邝文美眼里,张爱玲不像人们说得那么孤傲,她在文章里详细介绍道:
张爱玲患近视很深,又不喜欢戴眼镜,所以在生活里张爱玲看不清人,有时在马路上和相识的朋友迎面而过,张爱玲都没有看出是谁,而对方却以为张爱玲为人骄傲,故作矜持,不愿理睬人。
张爱玲有轻性敏感症,在起居饮食要特别谨慎,所以她不能随便出外赴宴。而不了解张爱玲的人,往往认为张爱玲架子很大,瞧不起人,连宴席都拒绝。
邝文美夫妇的暖,让张爱玲看到了友情的真谛。不懂你的人,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在懂你的人面前,才能真正敞开心扉,无话不说,因为不用担心被出卖、嘲笑和打击。
邝文美
张爱玲和邝文美晚年都为疾病所折磨,但两人的通信从未断过,信里嘘寒问暖,充满温情。
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后,写下遗嘱,把所有的版权和遗产留给了邝文美和宋淇夫妇。
所谓友不贵多而贵精,人生短暂,成年人的世界那么多需要忙碌的事,哪能面面俱到地去照顾到每一个朋友的感受?成年人的友谊,就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最后留下了的,永远是患难与共的那一个。
炎樱和苏青,虽与张爱玲要好,但未必真的懂得和欣赏张爱玲,潘柳黛嫉恨和讽刺挖苦,更是任谁都心寒,只有邝文美无私地付出和关怀,才真正温暖了张爱玲的心。
锦上添花谁都可以,难的是雪中送炭,也只有邝文美的暖,值得张爱玲留给她所有。
你如何看待张爱玲的四段闺蜜情,你觉得友情最重要的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
声明: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我就知道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