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十本书
前两天朋友圈流行晒18岁,我没晒,我的18岁对于这个国家是个敏感词,还晒个屁呀。我也不想用彼时的青涩衬托如今的老成,我宁愿青涩,宁愿一辈子天真,这样我就还有梦。
回首,我自己仍旧一事无成,看上去和没什么区别,但我的亲人们却在加速地发生变化。老爸变得不认识我了,16年我还可以陪他散步,17年只能坐在床边给他梳头。老丈人摔了一跤,16年他还可以自己下楼,17年只能扶着助行器在屋里走走。
不过我要感谢他们。老爸的状况让我下决心去寻找他年轻时的记忆,我头一次翻开他保存六十多年的家书,走进一段对我来说熟悉而又陌生的历史。老丈人的住院让我看到生命的脆弱,也让我有时间在探视的路上阅读更多探讨人性的好书。我现在就把这些好书介绍给你们。
1.《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英国);译者:刘勇军;南海出版公司
去西班牙前曾翻过几页毛姆的《西班牙主题变奏》,完全读不进去,只好放弃。毕竟读书是自己的事,装不来也没必要装。这回捧起《月亮与六便士》,虽好很多,仍觉作者像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太,22万字被切割成58章,仿佛讲故事的人每讲一段就要起身上趟厕所或是倒杯茶啥的,好在故事情节留下许多扣,硬生生地把我按在那里听他讲完。
查尔斯是伦敦的证券经纪人,有个相敬如宾的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四十岁的一天,他突然离家出走,只身前往巴黎,寻求他的艺术之路。几乎没人相信他能成功,老师看了他的画就皱眉头,他也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根本没打算靠卖画谋生。在他快饿死的时候,朋友帮了他,可他却视别人的帮助为理所当然,甚至鸠占鹊巢(他太幸运了,碰上个懦弱的朋友和见异思迁的女人)。在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理想,对为他而自杀的女人无动于衷。最后他跑到南太平洋的小岛去寻找他心中的美去了。他是个天才,这是在查尔斯死后画评人对他的评价。于是人们惊呼以前受赠于查尔斯却因怕被人笑话而不好意思挂出来的画居然值了大价钱。
毋庸讳言,天才会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但我不觉得他们有权利在对别人冷漠的同时还理所当然地消费别人的热心,好像所有人天生都是欠他的。不过对于作者提出的问题我倒有不少感悟,题目中的“月亮”代表人们心中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眼前的现实,很多时候二者难以得兼。我的一个同学在国内最顶尖的机构念了博士,又到美国最牛的大学做了博士后,有一天他回国突然告诉我他改行到一家公司做软件开发了。面对我的惊愕,他说搞研究都是那些不愁吃穿的贵族做的事,他得养活一大家子呢。我无言以对,月亮和便士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不能说只是对现实的低头,也包含对家庭的责任,除非像那个混蛋查尔斯一样抛妻弃子。我之所以说查尔斯混蛋是因为他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不过现实中很多人远没有那么纠结,他们眼中只有便士,即使衣食无忧也还是紧盯着每一个便士。如果有人稍提一下月亮,他们会酸溜溜地说“我们可比不了,我们还得挣钱呢”其实钱是挣不够的,但生命却非常有限,如果一辈子低头攫取地上的便士都没机会抬头仰望一下月空,不觉得一生太可悲了么?
2.《罗密欧与朱丽叶》(四部莎翁爱情剧)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英国);译者:方平;上海译文出版社
从来都不相信一见钟情,见一面就爱得死去活来的,那不是爱,是性;见爹一面就承诺婚事的,那也不是爱,是钱;见个大官就急着生孩子的,那更不是爱,是权;比较少见的是见了好几面都没认对人最后还终成眷属的,那就别说什么爱了,整个就是一乐。莎翁的四部爱情剧,偏偏就是这四种“爱”。
朱丽叶在跟罗密欧跳了一支舞后欲火焚心,独自跑到阳台自语“把整个儿的我,拿去吧!”罗密欧躲在阳台下心也烫得不行,俩人一拍即合,当晚私定终身,第二天就找神父把事给办了。尽管二人有冲破两个敌对家族束缚的勇气并以双双殉情的悲剧收场,但一舞定终身的事还是让人感觉爱得没什么基础,性相吸的成分多一些吧。
《驯悍记》以现代的眼光看简直就是对妇女的侮辱。凯瑟琳不仅丑而且是个悍妇,老爸为了嫁女许下重金。于是彼特鲁乔在没见本人的情况下就接盘了。当然他自有办法,不给吃不给穿不让睡觉,硬是把悍妇调教成了羊羔。别说爱情了,简直成了主仆。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大家熟悉的埃及艳后的故事。这个妖女魅惑了多位罗马执政官,先后给凯撒和安东尼生下儿子。安东尼正是沉迷于她的美色才兵败屋大维饮恨自尽。与其说安东尼与艳后之间有爱情,不如说这是一场权肉交换的游戏,最终双双玩到了别人的案板上。
最有意思的是《第十二夜》,西巴斯辛与薇奥拉是孪生兄妹,在海难中失散。妹妹薇奥拉女扮男装进公爵家做仆人,被派去向伯爵小姐求婚。小姐没答应公爵却一眼相中了薇奥拉,薇奥拉则一心恋着公爵,形成典型的三角恋。西巴斯辛来到当地一下就被伯爵小姐拉进闺房要以身相许,他被错认成薇奥拉了。这眼神还谈恋爱呐?最终兄妹相见,薇奥拉如愿嫁给公爵,哥哥入赘给伯爵小姐。结局皆大欢喜,却也啼笑皆非。
如果说莎翁的这几部作品肤浅,那就等着挨骂吧,但起码就这四部爱情剧而言,没有非常打动我的。有点像赵本山小品的感觉,紧凑热闹却不令人深思,哭笑都在脸上却未触及心灵。
3.《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译者:沈志兴;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在罗得所住旅馆的客房以一位作家命名
amuk,就是那位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说实话对这位土耳其作家我以前闻所未闻,一查方知大名鼎鼎的长篇畅销小说《我的名字叫红》竟是他写的。失敬失敬,赶紧拜读。
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伊斯坦布尔,黑应姨夫之邀参与编辑苏丹陛下秘密委派的书册。之所以秘密是因为这本细密画书册要模仿法兰克画法,而这相当于离经叛道。随着故事的展开,书册的镀金师和姨夫先后被杀,参与绘制书册的三位细密画家成为重大嫌疑,黑与画坊总监受命调查。黑的初恋情人正是姨夫的女儿,原本不被认可的婚姻一下又成了。而画坊总监其实早对姨夫怀恨在心,认为他破坏了细密画传统。那么到底凶手是谁呢?
作者开创性地采用了多角色第一人称轮流叙述的写法。书中的人物、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金币都会根据剧情的发展轮流跳到你面前向你讲述事情的经过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读起来仿佛聆听证人证言一样新鲜刺激、真实有趣。作者正是借助这些人或物之口将土耳其细密画家的生活状态,绘画技法,民间传说等一一呈现出来,更重要的还有东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对传统和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人性中最底层的那些东西。
我始终认为包容度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大一统肯定没有多元化进步,一个充满禁忌和敏感词的社会不大可能是健康的。但是本地传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自我保护确也是个问题。这是帕慕克通过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思考。
4.《狄更斯讲英国史》
作者:查尔斯·狄更斯(英国);译者:苏旻婕、张珺怡、余一鹤、肖岚;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对于既想了解英国史又想阅读文学大师名作的人来说,《狄更斯讲英国史》无疑是个讨巧的选择。这位文坛巨擘将上至罗马统治下至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国的不列颠历史用他惯常的辛辣和幽默笔法娓娓道来。读罢这部跨越两千年的历史长卷,虽然统治者几经变换,但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的话,我脑中只有:无耻、残暴,再想不出比这更恰当的了。
按说统治者无耻并不稀奇,但英国史上屡有特别突出的人物,比如金雀花王朝的约翰。他老爸为给他争取领地而与他的三个哥哥交战,他却在老爸局面不利时投靠了哥哥,此举气死了老爸。哥哥在位时,他又勾结法王陷害兄长,未遂时,他竟杀了帮他的法国官员以求哥哥原谅。哥哥死后,他篡夺王位,杀死了本该继位的亲侄。
讲到残暴不得不提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他为要个儿子娶了六个老婆。基督教国家严格遵循一夫一妻制,因此他捏造罪名流放了第一个妻子;砍下第二个老婆的头因为她只生下个女儿却流产了一个男孩;第三个老婆病死后主教给他介绍了第四个老婆,因为那人长得丑,他休了妻并砍了介绍人的头;第五个老婆也被怀疑不忠而被砍头;还好到第六个老婆时他已经老得不行了。其实在整本书中“砍头”绝对是出现频次极高的词汇,相对而言倒是最仁慈的处决方式之一。
英国当然不是皇帝一人独揽大权的封建国家,相反它开创了现代议会制对王权进行了有效制约,创立了陪审制度成为西方法律之父,在民主制度方面从未落后过。那狄更斯还满嘴负能量地嘚哔个啥呀?
狄更斯曾在《双城记》开篇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的作品总是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