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青活在乱世里的盛世的人 [复制链接]

1#

民国女作家 第1期

苏青:--

她走了之后,我一个人在黄昏的阳台上,骤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边缘上附着一大块胭脂红,还当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一看,却是元宵的月亮,红红地升起来,我想到:”这是乱世。“

苏青是乱世里的盛世的人。

——张爱玲《我看苏青》

01

如今世人知晓苏青,大抵是因为张爱玲。

张爱玲孤傲清冷,但说起苏青,难得地有几分热乎劲,颇有相惜相知的敬重。她不屑于旁人将自己与当时有盛名的女作家冰心、白薇作比较,却甘心情愿和苏青相提并论。她们同行而不相轻,还一同逛街、做衣服,虽不是密友,却也不疏远。

年2月,《杂志》编辑在张爱玲寓所做她与苏青的访谈,称她们为“当前上海文坛最负盛誉的女作家”。她们讨论男女平等、婚姻爱情,探讨职业妇女的困惑与苦闷,苏青泼辣直率的性情,在那一番对话中让人惊鸿一瞥。

作家的作品和本人性格,有的并不合拍,有的却是统一的。苏青属于后者,她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写的文章也是百无禁忌。

坊间流传最广的,是她轻轻动一个标点,将先贤语录“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改成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那个绝大多数女人还讲求含蓄和内敛的时代,敢把话说得这么放肆和野蛮的,也只有这个叫苏青的女子。

她其实出身于一个地道的书香门第。父亲曾经在海外求学,祖父是位清朝举人,后来先后担任过宁波小学堂和中学堂的校长,为人处世算得上开明,支持她剪短发,甚至连男女平等、女子走上社会的思想也赞成,只是不同意她自由恋爱。

还在读大学的她,由家人做主,退学嫁给了一个世家子弟,做起了少奶奶。她本意是做一位贤妻良母的,不料因为头胎生了个女儿而遭到婆家的白眼和歧视,后来更因为连生三胎都是女儿而彻底沦为那个封建家庭的罪人。

随后战争爆发,生计困难,儿子也出生了,四张小嘴嗷嗷待哺,丈夫却在外面花天酒地,不顾家人死活。她向丈夫讨要家用时,挨了一记耳光,这一耳光,把她彻底打成了职业女性,她自此走上了卖文求生之路。

她离婚并非一时冲动。她后来在《再论离婚》里说过:

一个女子在必不得已的时候,请求离婚是必须的,不过在请求离婚的时候,先得自己有能力,有勇气。

苏青,的确兼具勇气与能力。

当她意识到自己所嫁并非良人时,便开始想方设法为今后做打算:丈夫在外逍遥买醉,她在家苦读丈夫的法律及社会科学书籍,并努力给杂志写稿,所以她还未出走前,已经在文化圈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

她从那个无爱的家庭出走,比“娜拉”更彻底,她把自己的三个女儿一并都带走。

她的女儿不被婆家人待见,苏青却非常爱她们:“我的女孩,我爱她,只要她在我的身旁我便什么都可以忍受,什么都可以不管,就算全世界人类都予我以白眼,我也能够独自对着她微笑。”

鲁迅曾预言过“娜拉”的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而苏青在与丈夫离婚后,凭借自己一腔孤勇,更凭借着自己强烈的母爱,走出了第三条路,不仅养活了自己和孩子,还成为四十年代上海滩响当当的集老板、编辑和作家于一身的女性出版人。

她创办了天地杂志社,还主编了一份文学杂志——《天地》月刊。这份杂志从开始创办就取得不俗的成绩,创刊号首印册,一问世就脱销,后来又增印了份,结果不到两天,又被卖空。

也许这组数据现在看来,说明不了什么,但当时可是战时上海沦陷区。《天地》的走红,也许可从苏青的《发刊词》看出端倪:

只求大家以常人地位说常人的话,举凡生活之甘苦,名利之得失,爱情之变迁,事业之成败等等,均无不可谈,且谈不厌。

这份贴近常人,烟火气十足的杂志得到了张爱玲的青睐,张爱玲在上面发表了14篇散文,从第三期起,几乎期期都有,这些散文后来结集为《流言》出版,成为张爱玲走红文坛的扛鼎之作。

02

苏青相貌不俗,张爱玲和胡兰成曾在灯下夜话过她的美。

在张爱玲的眼里,苏青是一间明亮的中国风的房间:

雪白的粉墙,金漆桌椅,大红椅垫,桌上放着豆绿糯米瓷的茶碗,堆得高高的一盆糕团,每一只上面点着个胭脂点。

而在胡兰成笔下,苏青的风韵更写实/p>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子的俊俏……面部的线条虽不硬而有一种硬的感觉。倒是在看书写字的时候,在没有罩子的台灯的生冷的光里,侧面暗着一半,她的美得到一种新的圆熟与完成,是那样的幽沉的热闹,有如守岁烛旁天竹子的红珠。

这样的相貌,配得上她文字的大方利落。

她毫不避讳自己“卖文为生”的态度,无心扮演“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那样的启蒙角色,不以“改造社会”为己任,也不预备把自己的作品写成教化大众、指导人生的范本。

在那个乱世,她出于求生的本能,靠近自己的“衣食父母”——市民读者群,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出发,以他们的眼光和立场描写生活世态。

如今近一个世纪将过去,翻过故纸堆去寻访她的身影,我们能触摸到的,仍是一些生活的细节,再进一步,还有些世俗景象的气息:那弄堂房子里的起居,夹着些脂粉气,又夹着油酱气的;从公寓阳台上望出去的街景,闹哄哄,且又有几分寂寞的;还有女人间的私房话,又交心,又隔肚皮。

她深知这乱世里的男欢女爱,只是人情世故里滋生出来的一夜夫妻百日恩。于是,在报纸的边边角角里,她什么都谈,谈柴米油盐,谈家长里短,谈职业人生……唯独不谈风花雪月。

即使谈,也颇为老实,叫人扫兴:

性的诱惑力要遮遮掩掩才得浓厚。美人睡在红绡帐里,只露玉臂半条、青丝一绺是动人的,若叫太太裸体站在五百支光的电灯下看半个钟头,一夜春梦便做不成了。总之夫妇相知愈深,爱情愈淡,这是千古不易之理。(《论离婚》)

爱说大老实话的她也知道自己犯讳,有时候不免要事先心虚地嘀咕一句“说出来恐怕要挨骂”——然而还是要说:“我爱钱,因为钱可以得到一切,这是最高的目标。其次呢,是用权力来攫钱最便当。”

当记者问她,女人常说,男人都不可靠,所以养孩子是女人比较好的投资时,她脱口而出:“我并不存什么偏见,只不过在一切都不可靠的现代社会里,还是金钱和孩子着实一些。”“我们宁愿让感情给孩子骗去,,而不愿受别的不相干的人的骗。”

她就这么率气而任性地说和写,毫不掩饰自己的片面、偏激甚至粗俗。然而,这直抵核心的犀利,实在有着新鲜动人的机趣,难为她把话说得这么陡这么露,一点都不故作深刻,不刻意隐瞒、回旋,更不扭扭捏捏装淑女。

尤其在熟悉了她跌宕起伏、不甘沉寂却最终寒冷的人生后,越发觉得,这个女子,她写得是否精妙绝伦,是否雅致婉转,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03

看民国人物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沉浮,总是让人感触良多。人的遭际,既受大时代制约,也与个人性格和机遇攸关。苏青在汪伪政府任职的短暂经历,虽与时势艰险、谋生不易相关,但仍属大节有亏。

苏青曾在《关于我》一文中辩解道:“我在上海沦陷期间卖过文,但那是我不得已耳……我以为我的问题不在卖文不卖文,而在于所卖的文是否危害到国家。正如米商也卖过米,黄包车夫也拉过任何客人一般,假如国家不否认在沦陷区的人民尚有苟延残喘的权利,我就如此苟延残喘下来了。”

一个孤身女子,在乱世谋生,为养活一家五口,不计较是非,这是本能啊,何况一个小小文人,在政治上能有什么远见卓识?但历史是公众书写,它才不管你“是为生活而写作”。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提倡为工农兵服务,像苏青这种手写青衫红粉、家长里短是上不了台面的。她求职无门,生活每况愈下。年后,她好不容易在一家越剧团谋到编剧一职,和他人合作编了越剧《屈原》。

《屈原》上台公演时,她的一个老朋友在剧场遇到她,见她穿着一套女式的人民装,戴上了眼镜,这个乱世佳人早已泯然于众人也。见到故人,她也只是淡然的点头,寒暄了几句,语言已经没有了温度,如同第一次见面一样。

不久,她就被捕入狱。大家都以为是她办《天地》那段时期的历史问题,却不是,是被胡风事件牵连的。这个女子,在改编历史剧《司马迁》时,写信向复旦大学的教授贾植芳讨教。不料,在胡风事件中,贾植芳被打为胡风分子而被判刑,她也因为这封信被打成胡风分子,被关进了上海提篮桥监狱。

而到文革,她更落魄,家被抄,人被斗,工作也丢了,生活非常窘迫。晚年的她与离婚的女儿和小外孙相依为命,三代人挤住在一间十平米的屋子里,与邻居们共用厨房和卫生间,成分不好的她常受欺负,最后郁郁而终。

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她写道:”成天卧床,什么也吃不下,该请中医,出诊上门每次收费一元,不能报销,我病很苦,只求早死,死了什么人也不通知。”

她被平静地火化,骨灰三年后被一位亲属带出了国。她临终前希望葬回老家,最终却与张爱玲一样远涉重洋,以她的特殊方式。

这个努力活着,用劲折腾,跟命运一味死磕的女子,也许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这样收梢?

她如此要强,当年为挣点发行折扣,不拍丢人现眼,不怕吃苦,亲自扛着自己的小说《结婚十年》跑到马路上贩卖,有个聋哑作家为此作文揶揄她,她愤起反击,骂人家多管闲事:“你耳聋,一张嘴又说不清。”

一场笔墨官司居然俗到攻击生理缺陷,风度全无。她却不在乎:“情愿不当什么女作家,实在咽不下去这口气!”

同样一件事,张爱玲则是用欣赏的眼光看过去的。她认为自己与苏青的相似之处,都明显有着世俗的进取心,“对于钱,比一般文人要爽直得多”。她写苏青上街贩书:

性急慌忙在大雪中坐了辆黄包车,载了一车的书,各处兜售。书又掉下来了,《结婚十年》龙凤帖式的封面纷纷滚在雪地里,真是一幅上品的图画。

这“上品的图画”,只入了张爱玲的法眼,所以,张爱玲懂她,说她是“伟大的单纯”。而在众人眼里,一个在乱世里扑腾,活出盛世姿态的女子,居然没被训练成八面玲珑,只会说大白话,那最终零落成泥,玉石俱焚,简直是太理所应当了。

作者:甘草子,高校教师,教育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三联精品课程推荐

《这,就是心理学——

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心理学是一门围绕人的学科,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境况下,在我们自己可能都忘记自己的最初需求时,它仍然在照顾我们的心、观察我们的情绪。并且通过我们的种种“症状”,挖掘社会的症结。因此,当我们焦虑、不被理解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放宽心,因为还有心理学在理解着我们。有感于心理学理论被不断转述,乃至面目全非的现况,我们想打破庸俗心理学、伪心理学的迷障,带你们回到真正的心理学领域,看见心理学的原初、真实面貌。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音频课,带你了解从弗洛伊德开始,一直到当今社会的10位著名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海因茨·科胡特、卡伦·霍尼、卡尔·罗杰斯、戴维·麦克里兰、阿伦·贝克、萨尔瓦多·米纽钦、乔·卡巴金、肯尼斯·J·格根、斯蒂文·海耶斯。课程中既有以往的经典理论,也有最切合当下的新锐概念,听完这门课,你对真正的心理学就会有深刻的认知。早鸟价:88元原价:元打卡全部章节即赠万物声手账本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