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现代文坛的珍贝遗珠赵清阁文 [复制链接]

1#

中国现代文坛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比比皆是,而赵清阁则如同是潜埋在文坛深处的一粒“珍贝遗珠”而不为世人所瞩目。年9月,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教授主编的十二卷本《赵清阁文集》由北京朝华出版社正式出版问世。这是建国后首次对赵清阁民国时期在戏剧、电影、文学等方面文献资料的高度集成,使得这颗昔日文坛的被人淡忘的珍珠,在拂去历史的尘埃之后,再度闪耀出耀眼、璀璨的光亮。赵清阁(—),河南信阳人,笔名清谷、铁公、赵天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高产的女作家,出版了小说十多部,剧本二十余部,电影剧本九部,出版了《编剧方法论》《抗战文艺概论》等著作四部、散文集五部,主编了《妇女周刊》《妇女文化》《弹花》《女子月刊》等文艺期刊。

这套《赵清阁文集》,比较完整地收录了民国时期赵清阁发表的各类文章、出版的著作和由她主编的期刊杂志,是了解、研究赵清阁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文献价值极高。书中不仅完整地收录了赵清阁在抗战期间创办的大型文艺刊物《弹花》等稀见的抗战时期的文学杂志,而且还通过多方接洽,将赵清阁晚年与韩秀往来的亲笔书信亦纳入文集中,为深入了解、研究晚年的赵清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赵清阁文集》的1-5卷全部收录了赵清阁民国时期创作的戏剧剧本,6卷是戏剧、电影剧本的合集,7-8两卷是赵清阁创作的小说,9卷是理论研究、散文、时评等文章,10-11卷收录了赵清阁创办的期刊杂志,12卷是附录。

赵清阁的人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她出生于世宦之家,十五岁那年为了躲避包办婚姻而愤然离家出走,只身前往开封,就读于开封艺术高中。三年后高中毕业,赵清阁走上了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道路,她一面在《河南日报》的附刊《妇女周刊》兼职,一面在河南大学插班旁听课程,一面又在救济院的贫民小学执教,以补贴生活。年,十九岁的赵清阁来到了上海,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画家倪贻德学习西洋画。在此期间,赵清阁结识了鲁迅、田汉、欧阳予倩、洪深、左明等一大批左翼文学艺术家,对其一生的政治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年,年仅二十二岁的赵清阁出任上海女子书店总编,主编了《女子文库》《女子月刊》。

上海美专毕业后,赵清阁因与田汉等人交往过而有一段牢狱之灾。身心备受摧残,患上了当时难以治愈的肺结核。获释之后,为修身养病,曾赴庐山养疴,与同在庐山修养的朱双云相识。数年之后,抗战军兴,赵清阁辗转来到了重庆北碚,供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又与朱双云同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赵清阁的文学艺术创作亦达到了她人生的高峰期。年3月15日,赵清阁主编的《弹花》杂志在武汉创刊,这是七七事变之后国内出现的第一份宣扬抗日的文艺期刊。赵清阁将自己主办的刊物取名“弹花”之寓意,即为“以抗战的子弹,开出胜利之花”,显现出女作家抗敌爱国的豪迈情怀。对此,郭沫若先生曾赞誉道:“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弹花》每期发表十余篇文章,其内容涉及文艺理论、戏剧、小说、诗歌等。年武汉失守,《弹花》在刊出了5期之后,随赵清阁一同溯江而上,西撤至重庆。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赵清阁以顽强的毅力继续维持着刊物。当年10月,第6期《弹花》出版问世。年第2卷第5期的《弹花》出版之后,原出版单位华中图书公司停止了营业,赵清阁毅然以一己之力,继续承担着《弹花》杂志的编辑、出版,由正中书局负责经销。第3卷第2期的《弹花》很有特色,是“女作家专号”,刊载了安娥、冰心、白薇、凤子等一批女作家的文章。为了替《弹花》筹措经费,赵清阁不惜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以维持杂志的正常运营,直至年停刊。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物资匮乏,这一时期的出版物所用纸张的品质,均十分低劣。故这一时期出版的刊物书籍,存留后世的不多。赵清阁八十多年前创办的这份刊物,目前国内各大图书馆均无完整的藏本。《赵清阁文集》却将《弹花》杂志完整集辑、影印,使这份稀见的民国女性文艺期刊再度以完整、清晰的面貌,呈诸世人的面前,殊为难得。

《弹花》杂志停刊之后,赵清阁并没有沉沦,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她热爱的戏剧创作之中。从年至年间,赵清阁发表了她改编的多幕剧《生死恋》和《此恨绵绵》,与老舍合作了《王老虎》和《桃李春风》。年至年间,赵清阁以《红楼梦》为题材,创作了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的《诗魂冷月》、表现红楼二尤悲剧的《鸳鸯剑》、反映贾府衰败的《禅林归鸟》等“红楼”戏的剧本,被誉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规模、有系统地改编《红楼梦》话剧的第一人”。赵清阁是一位高产的女作家,却因战乱和动荡的时局,使其在文学、戏剧、电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