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爱玲闺蜜苏青,曾是上海滩文妓,晚年 [复制链接]

1#

“欲望像火,人便是扑火的蛾”这是民国著名女作家苏青在其作品《蛾》中的一句话。

苏青似乎用这句话写尽了世人挣扎于纷纷乱世的迷惘心酸,却更像一幅自画像,映出她自己。苏青是谁?或许有人心存疑惑。是《我看苏青》一文中,张爱玲笔下的昔日旧友?

是风流韵事里的上海滩“文妓”?是晚年落魄,蜗居求存的寡居妇人?苏青是谁?

以才怡情,以文消意

苏青本名冯和议,年出生在浙江宁波。

自古以来,温婉的江南水乡常能孕育出诗情画意的灵魂。自幼长于书香门第之家的苏青身上似乎也自带一股才气。

童年时期的苏青家境优渥,殷实的生活让苏青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内在。

苏青爱书,自小便可见一斑。

彼时,从小随祖母长大的苏青刚刚回到父母身边,看到家中琳琅满目的书籍,她如获至宝,尽管当时有一些书籍她还无法读懂,但阅读时的满足感却常常让她沉溺其中。

岁月流转,佳人初成。在父母的精心教导下,苏青渐渐为一个才气逼人、落落大方的女子。世上之人,往往追求美好的事物。

在中学时期,才华横溢的苏青吸引到了许多男孩的目光,这其中就包括她日后的丈夫——李钦厚。

李钦厚上门提亲时苏青是不愿意的,她还没有找到那个与她灵魂契合的男子,但无奈现实永远容不下理想主义。

父亲的骤然去世给苏青一家造成了重大打击,失去顶梁柱后,家中境况变得愈发艰难。

如果想要继续念书,日后的学费成为苏青不得不忧虑的事情。

在李家提出可负担自己和弟弟读书的全部费用后,苏青最终妥协了。

就这样,仍在懵懂少女时期的苏青,已彻底交出了婚姻的选择权。

19岁时,苏青成功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的外文系。

在大学里,苏青并未因生活的拮据而自怨自艾,反而更加自信、独立。

她积极参加各类学生活动,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

仿佛只有在所热爱的书籍当中,苏青才能彻底放下自我,寻到快乐。

年轻美丽又满腹才华的苏青很快成为众人的焦点,学校里甚至有人戏称她为“宁波皇后”。

一时间,苏青锋芒万丈,肆意鲜活。

可是,苏青这只绚丽的风筝终究还是被一根线牢牢牵住。

见到光芒夺目的苏青,李钦厚慌了,他害怕苏青后悔,决定立即成婚。

无奈之下,仅仅上了一年的大学,苏青便退学了。

年,苏青和同钦厚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苏青离开南京,随丈夫一家共同移居上海,第二年,苏青诞下一女。

产后,已为人母的她常常回忆起当年的校园时光。不禁倍感唏嘘。

或许是为了排解生产后的苦闷,她又重新拾起笔。

随后,苏青尝试向林语堂主编的杂志投稿,没想到一举成功。

她创作的《生男与育女》在这一年发表,这也被视为她创作之路的开端。

或别旧梦,或遇新恩

然而,生活常常不是童话,结婚照上的笑容并不代表往后婚姻生活的全部心情。

步入婚姻生活之后,苏青敛去一身骄傲,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妻子。

但她没有想到,妥协牺牲并不能换回对方的尊重。

婆家重男轻女,嫌弃苏青接连几胎都诞下女孩,几乎日日冷眼相待。

而丈夫花花公子的本性更是日渐显露,不仅没有足够的能力养家,甚至还几次三番地对她施加暴力。

苏青不畏惧世俗的眼光,最终,一则离婚声明正式结束了她长达十年的婚姻生活。

失去对婚姻的期待后,苏青逐渐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事业当中。

她重拾笔杆,写心中所想,评世间不公。

在《论离婚》一文中,苏青以辛辣尖锐的笔调谈结婚,谈离婚,谈爱侣,谈怨偶。

她在文中写道“闹离婚的夫妇一定是狠知己或是同脾气的,相知则不肯向下,相同则不肯相容,这样便造成离婚的惨剧”。

面对婚姻生活的不顺,苏青似乎更善于从一个理性的视角来看待两性关系,在那样一个年代,这样的情形是为数不多的。

《论离婚》的刊载不仅让她在上海滩文坛崭露头角,还成为苏青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担任上海伪市长的陈公博偶然之间读到了这篇连载在杂志上的散文,对苏青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年,苏青的成名作《结婚十年》开始在报刊上连载。

据说,当时买杂志《风雨谈》的上海人民多半是为了苏青,就这样,苏青用一文为她在上海文学界奠定了基础。

在苏青声名鹊起的同时,另一位民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也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之后,在陈公博的介绍下,有着相同爱好以及颇为相似的性格的两人很快成为了交心的好友。

她们无话不谈,畅言理想、文学、人生,后来,在苏青的牵引下,张爱玲还认识了丈夫胡兰成。

对于苏青此人,张爱玲曾专门著文描写过她。

在《我看苏青》中,张爱玲曾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由此,可见其二人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惺惺相惜之意。

但最终这两位优秀独立的女性却因为私人感情纠葛而走向陌路,这段短暂的闺蜜情缘在二人和胡兰成的暧昧纠缠中被逐渐扼杀。

两位鼎鼎有名的民国才女,却因一个先后娶了八位妻子的胡兰成反目,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成名之后,在陈公博的诚恳邀请下,苏青成为了市政府的一名专员。

同年夏天,刚刚上任没多久的苏青又发表了《谈做官》一文,她在文中写身居高位者的不易,谈现实官场的弊端,并大胆提出女子为官的观点。

苏青的笔调向来是锐利的,她敢想更敢写,譬如离婚,譬如做官。

但不久,苏便因为不适应官僚机构的工作方式而辞职,陈公博应允,并照样发给她工资。

随后苏青又创办了一家出版社,在这期间,她既是主编又是社长。

生活忙碌,可苏青却乐在其中。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是苏青人生里最为闪耀的时光,《浣锦集》、《饮食男女》等经典作品相继问世。

难寻往昔,难抒长恨

行走世间,人们常常因为无法掌握时势,所以自身的命运也常受其摆弄。

抗日战争的胜利,宣告伪政府的彻底倒台。

在事后清算中,大汉奸陈公博被捕,而陈公博的失势也牵连了和其有过密切往来的苏青。

人们开始骂她“文化汉奸”,贬损她为“文妓”。

从受人追捧的才女作家到人人喊打的汉奸文人,苏青也许不曾料到,自己的人生会波折不断。然而,她是否为曾经的选择后悔过呢,这已成为了永久的谜底,我们再也无法得知。

但我想,离婚,她应当是不后悔的,独立谋生也不应该令人懊悔,而至于其他,众说纷纭。

在后来发表的《续结婚十年》中苏青曾写到:“我回忆酒红灯绿之夜,他是如此豪放又诚挚的,满目繁华,瞬息间竟成一梦”。

寥寥数语,已将故人故事一并写尽,可字里行间显露的惋惜之情却更令人遐思无限。

新中国成立之后,除了写作再无一技傍身的苏青不得不为生计奔走,她曾试图放弃作家的身份,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但却屡屡碰壁。

无奈之下,她只得重新拾起笔,写文章,编剧本,只要能挣钱的活她都愿意接。

但结果却令苏青大失所望,她不仅没有拿到稿酬,还招致业内人士的鄙夷嘲笑。

直到后来著名话剧《宝玉与黛玉》的问世,才使苏青看到希望。

可好景不长,不久后苏青就因历史剧《司马迁》改编一案落魄入狱,直到年才重获自由。

出狱后的苏青逐渐趋于麻木,生活困窘的同时事业上也毫无起色。

也许创作是需要一个燃烧的灵魂的,而尝尽心酸的苏青早就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

她不再犀利善言,不再锋芒毕露,从前那个充满光辉的苏青已然沦落成为一个畏首畏尾,空空荡荡的孤独人。

人生至此,难言凄凉。

逐渐步入晚年的苏青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成为了剧团的看门大姐,辛苦勉强度日。

她不再提笔,不再追忆从前,那个曾经敢公然离婚,独立谋生,大谈女子为官的作家苏青早已不见踪影。

她和小女儿带着外孙三人蜗居在上海瑞金路一处10平方米的破旧小屋中。

生活条件艰苦不说,还时常受到邻居的欺负,其间辛酸,难以言尽。

最终,生命走到尽头之时,对于陈年时光里的那些恩恩怨怨,苏青已记不清了,李钦厚、陈公博、张爱玲、胡兰成……这些名字早就在时光中逐渐模糊。

那一刻,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再看一看《结婚十年》,这本写满她的青春与梦想的书。

可无奈,这一小小的心愿最后也没能实现。

结语:

新时代的进步女性、恃才傲物的尖利作家、蜗居旧房的懦弱妇人……苏青背负太多的故事走完了她这或耀眼、或凄苦的一生。

到最后,若要问一句苏青是谁?我也不禁茫然,是啊,苏青是谁。

我该怎样去定义这位生于民国,猝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不凡而又平凡的女性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