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很多名宿大家,他们博览古今,学贯中西,文学造诣很深,笔下的文字或灵动,或沉重各有所长。
但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再加当时信息不畅通,往往很多人因为别人的描述,而对某些人有偏见。
比如杨绛先生,她不曾见过张爱玲,但是因为外甥女和张爱玲在同一所学校,从她口中得知,张爱玲长得不好看,还爱出风头。
“我觉得你们都过高看待张爱玲了,我对她有偏见。我的外甥女和张同是圣玛利女校学生,我的外甥女说张爱玲死要出风头,故意奇装异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难看,一脸“花生米”(青春痘也),同学都看不起她。我说句平心话,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你生活的时期和我不同,你未经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汉奸是敌人,对汉奸概不宽容。’大东亚共荣圈’中人,我们都看不入眼。”
这是杨绛先生在信件中对张爱玲的评价,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对于张爱玲是很不屑的,不仅外貌不出众,文章意境还卑下。
而当时杨绛先生已经99岁,张爱玲已去世15年,所以,张爱玲没有机会听到杨绛的评价,也无力反驳。
不过,张爱玲倒是对杨绛先生很欣赏,她在看完杨绛的《干校六记》之后,是这么评价的:新近的杨绛“六记”真好,那么冲淡幽默,而有昏蒙怪异的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感。
杨绛先生的文学功底毋庸置疑,在上海期间,她创作了多部戏剧作品,每部都爆红,甚至当时很多人知道杨绛而不知还有钱钟书。钱钟书也就是因此,才决定写《围城》。
张爱玲虽然认可杨绛,但是对于冰心,她可是一点都不客气。
“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做一档来论评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
在张爱玲的眼中,像冰心、白薇她们的作品,并不深刻,大多数是咏唱美好生活,她可能是真的看不惯。
这种事情并没有谁对谁错,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因此对于人生的感悟也不同。
张爱玲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在她四岁的时候,母亲就和她的姑姑一起出国,撇下了张爱玲和她的弟弟张子静。
而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虽然以新派人物自居,实则传统迂腐。整日里抽大烟,逛青楼,根本没有时间来照看两个孩子。就连请来照顾他们的保姆,背地里也互相攀比,看顾弟弟的保姆可以理直气壮地欺负她的保姆,这一切都让张爱玲从小缺乏安全感。
而长大之后,张爱玲遇到了胡兰成,这个一生有诸多女人,对谁都不曾付过真心的男人,更是把她碾落在尘埃。
所以,张爱玲的作品像一杯苦咖啡,味道越浓,滋味越苦,也越让人上瘾。在她的作品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越是亲戚,越让人心寒,他们犹如吸血虫一般,总想从你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
张爱玲的作品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这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不一定有她的那种经历。
就像杨绛先生的作品,她的文章总是淡雅的,像一杯清茶,所叙述的都是平日里生活的小事,但是在杨绛先生的笔下,总有一种感染我们的力量存在,这便是她的魅力。
她和钱钟书在外留学期间,曾经横扫当地的图书馆,每日从早读到晚,这种文学的熏陶,使得他们的作品,即便写最平常的事情,也可以直抵我们的心底。
除却她们,提起民国的才女,有一个人是肯定绕不过去,那便是林徽因。
她和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的感情纠葛,她的“太太的客厅”,她的身上有很多八卦消息,这无非是因为她既漂亮又有才华。
她的诗歌是徐志摩都欢喜的作品,而除了诗歌,林徽因的散文、小说也写得充满灵性与哲思。
梁思成曾经说过:“我擅长画图,徽因擅长为文。我很多文章都是徽因润色的。”
而有意思的是,林徽因和冰心之间也曾有过一段纠葛。
因为冰心不满林徽因每次与众多男人在客厅里谈天说地,因此发表了《我们太太的客厅》来嘲讽林徽因。而林徽因也没有忍气吞声,而是把一坛子醋送给了冰心。
可以说,她们每个人既有令人羡慕的才情,也有普通人的缺点。